连日来,华西地区秋雨绵绵,时不时出现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天气。根据气象部门监测,今年华西秋雨较常年偏早13天。今年华西秋雨有何特点?预计强度如何?哪些地区可能出现秋汛?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首席王永光。
嘉宾: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首席 王永光
记者:中国气象报记者崔国辉 王玫珏 新华网记者郝多
记者:今年华西秋雨情况如何,有怎样的特点?
王永光: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华西秋雨监测标准,2019年华西秋雨区北区和南区均已进入秋雨时段。
其中,南区(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陕西南部)于8月27日进入秋雨季,较常年(9月9日)偏早13天;北区(包括陕西南部大部、宁夏南部和甘肃南部)9月9日进入秋雨季,较常年(9月8日)偏晚1天。
今年南区秋雨开始虽早,但降水存在间歇期。8月27日至9月17日,达到50%站点出现降水的日数为13天,最大站点平均日降水量出现在9月8日,为16.45毫米。
而北区秋雨截至目前较为持续。9月9日至9月17日北区均有超过60%的站点出现降水,且站点平均日降水量普遍强于南区,最大值出现在9月14日,为35.57毫米。
8月27日至9月17日华西秋雨降水量逐日变化
总体来看,截至9月17日,华西秋雨区除东部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外,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多,其中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四川东部、重庆北部、贵州北部降水量偏多5成至2倍,局地偏多2倍以上。累计降水中心出现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和重庆北部,上述地区累计降水量已达到200~400毫米,要防范持续降水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8月27日至9月17日华西秋雨降水分布图
8月27日至9月17日华西地区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记者:今年南区进入秋雨偏早、而北区略偏晚的气候原因是什么?
王永光:8月下旬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有利于暖湿气流沿副高外围北上到达秋雨区;巴尔喀什湖上空为高度场负距平控制,槽区偏西偏南,使得西路冷空气频繁活动,并与暖湿气流在秋雨区交汇,为云贵川地区的降水创造有利条件。
这样的环流异常形势的维持导致了8月下旬华西秋雨区南区的连续降水过程,南区进入秋雨期较常年显著偏早,北区秋雨开始时间接近常年略偏晚1天。
记者:华西秋雨通常是绵绵细雨,但有时为何也会出现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天气,甚至引发秋汛?今年情况如何?
王永光:华西秋雨的降水量虽然少于夏季,但持续时间长,降水不均,易引发秋汛。今年南区绵绵秋雨中时有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天气过程、局部大暴雨天气出现,有两次明显的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分别为9月8日至11日和9月13日至14日。
其中,9月8日至11日降水影响范围广、强度强,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部有大暴雨天气。四川东部、重庆西部、贵州中部和西部、陕西中部和南部等地降雨量超过50毫米,局地超过100毫米。贵州织金(234.6毫米)、贞丰(224.5毫米)、关岭(219.6毫米)、镇宁(208.8毫米)、习水(207.2毫米)和四川旺苍(220.1毫米)等6站的累计降水量超过200毫米,过程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覆盖范围有42万平方公里。
受强降水的影响,陕西、四川、重庆、贵州、甘肃、云南等地出现部分河流水位上涨、农田被淹、城镇出现严重内涝,局地还遭受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9月8日以来,渭河、汉江流域上游多地反复出现暴雨过程,土壤趋于饱和,渭河、汉江干支流出现明显洪水过程,多条支流出现超警洪水,需严密防范可能出现的秋汛。
记者:近年来华西秋雨强度有何趋势?预计今年强度如何?
王永光:自2000年以来的11年中,华西秋雨综合强度指数有6年为正异常,其中有5年超过0.5,为偏强年;而负异常低于-0.5的偏弱年份仅有3年。综合强度指数和秋雨期总降水量自2000年以来略有上升,但并不显著。
华西秋雨综合强度指数(2000年至2018年)
华西秋雨降水量(2000年至2018年)
自2000年以来,华西秋雨的呈现明显的年际变率特征,偏强偏弱年的出现并没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在过去的三年中,2016年强度偏弱、2017年偏强,2018年正常略偏弱。
从区域差异上来看,近11年来,南区偏强的年份较多,北区偏弱的年份较多。
预计今年华西秋雨北区降水多,降雨量较常年(136.5毫米)偏多10%至20%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渭水流域和汉水上游秋雨偏多,可能出现秋汛。华西南区秋雨呈“西北少东南多”分布,降雨量接近常年(184.4毫米)。
记者:华西秋雨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应对?
王永光:9月正是华西地区农作物收获的季节,阴雨寡照对农作物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成熟的秋粮易发芽霉变,未成熟的秋作物生长期延缓。农户需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减轻灾害影响。同时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防范强降水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华西秋雨有利于干旱地区塘库及水田蓄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