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燕梳楼:让人耳目一新“肃静”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

    2年前 | admin | 204次围观

    作者 | 燕梳楼

    昨天发在今日头条上的一篇文章,意外火了。

    一夜之间,有好几百万的阅读,火的原因竟然缘于一条牛仔裤。

    中央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然后多地省委书记就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开展“四不两直”密集调研。

    其中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最为抢眼。他身着蓝色牛仔裤、脚蹬黑色运动鞋,走在太平老街的街头(见头图),就像一位邻家大哥,既亲和又接地气。

    印象中的领导调研,走到哪里都是西装革履前呼后拥,别说省委书记这么大的领导,就是普通的县处级领导,也把排场做的足足的,就差点让人举着“肃静”、“回避”清场了。

    所以沈晓明的这一身穿着,让人耳目一新,也无形中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表面上看是领导着装的变化,实际是身份角色的转换,把自己当成普通百姓,自然就能听到真实声音。

    事实上,关于领导着装问题从古至今都充满着官本位的色彩。从春秋时期,对于服装颜色就有了尊卑之分,赤、玄二色为尊。隋唐以后,公卿高官衣着朱紫,贩夫走卒则身穿白衣。

    到了民初,随着封建帝制的消亡,等级森严的官服体系也随之废除。但这种传承几千年的糟粕仍然深入骨髓地体现在服装的区分上,一度流行的厅局风就是这种心理映射。

    这些年因为着装问题,闹出的舆情也不少。某位干部穿着皮鞋下基层,遇到泥泞让老大爷背过去。某位女副局长脖子上系着品牌丝巾参加发布会,为此备受质疑。

    很多干部嘴上说自己是人民公仆,但心里却高高在上俯看众生。总觉得自己是领导干部,就要与普通群众区分开来,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威仪,彰显自己的尊贵。

    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在作崇。好像领导干部就要西装夹克,就要深蓝黑灰,这样刻意强化的穿衣风格,无形中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隔阂了与百姓的感情。

    中央为什么今年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难道往年就没有调查研究吗?不是,而是上面看到了我们很多干部脚不沾地,脱离群众,已经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

    印象中的有些领导,基层调研无非是把西装换成厅局风的夹克,象征性地握握手,问句话,甚至连群众都是提前“随机”安排好的,念着背好的台词,陪着领导一起演戏。

    而个别领导在台上口若悬河,面对群众却拙口拙舌。人民日报曾评论说一个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之后,就不知道怎么交流下去了,场面非常尴尬。

    可以想见,这样的调查研究能有什么效果,既看不到真问题,也真解决不了问题。除了让老百姓产生距离感、陌生感甚至厌恶感,根本听不到什么掏心窝子的话。

    我党从建国开始,就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这从一张老照片就能看出来。照片中的王震将军赤着双脚,蹲坐在一张板凳上,与旁边的老农聊着家常,从外表看,与当地老百姓没有任何区别。

    对比这张照片,我们现在的个别领导干部难道不感觉汗颜吗?咱们也不要求和群众吃住在一起,但至少要学会穿百姓衣,说乡亲话吧,不然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真实情况?

    反过来说,如今领导干部穿一条牛仔裤上街都成了一道风景,都能上热搜引发热议,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反思吗?

    判断作风是否转变,调查研究是否有效,根本性的一点,就是要看地方官是否真的融入到市井的烟火气当中,是否敢于穿上牛仔裤,是否能坐得下路边摊,有没有活得像个老百姓。

    什么时候省委书记穿牛仔裤不会成为新闻时,我们的调查研究之风也就能真正的落地了。

    现在微服做到了书记穿牛仔裤下基层,后面就要看能否私访了。带着那么多陪同人员,也不见得能听到什么真话。亲民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们此前总是会听到说某个领导退休后不久就生病了,为什么会生病?实际上更从情况并不是生病,而是放不下架子,没有了前呼后拥,没有了颐指气使,又不愿意像普通老人那样逛菜场书记穿牛仔裤下基层,下棋逗鸟,跳广场舞,天天呆在自己的豪华别墅里,郁郁寡欢。

    虽然他也知道曾经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而一旦失去了权力却又受不了,好像要了他命一样。这就是我们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最大的问题,既身份意识太强烈。

    而这种身份意识,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要破除这种官僚,打破这种主义,走到老百姓中间去,让自己成为百姓。

    河南内乡县衙有副著名的对联,这副对联曾被高层多次引用,阐释新型官民关系: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封建官吏都有这样的认识,何况我们的共产党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