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占明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从小,我们就从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中学习“看云识天气”的技能,如果有人告诉你,看云不仅能够识天气,还能预测地震。相信大多数朋友的反应都和小编一样:真的假的?
来源丨网络图片
2023年8月6日凌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有明显震感,很多当地的网友接到了国家地震局发来的地震预警。
来源丨微博截图
像之前每次地震过后一样,很多人都会试图通过归纳各种地震前的自然现象,总结出预报地震的方法。
为此,不少网友在相关话题下晒出了自己在地震前一天拍下的云层。一时间,“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来源丨微博截图
“地震云”究竟是何方神圣?真的是上天给出的地震预兆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看云识地震”这件事到底靠不靠谱。
什么是“地震云”?
目前广为流传的“地震云”,指的是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周围地区的天空中,出现的形似草绳或条带状的云。这种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发生前的凌晨或傍晚,按照网上流传的说法,如果这种云在天空中久久不散,就预示着可能会有地震发生。
其实,关于地震云的记载由来已久,早在十七世纪,成书于明代天启年间的《地震解》,在“震之预兆”一章中就有关于“地震云”的记载:“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晴朗,而又云细如一线伸长,震兆也。”清代《重修隆德县志》列出的“震兆六端”中,也有通过云来预测地震的记录,“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长条状“地震云”
来源丨
而关于“地震云”的正式学说,则是20世纪,由日本九州大学的真锅大觉提出的,他认为地震前的地热增加,空气受热后上升并扩散至同温层,在高空中形成细长状的云带。
“地震云”预测靠谱吗?
这个所谓的“地震云”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达到鼎盛,甚至还有不少人试着用类似的理论进行地震预告。
难道这些云真的是天上的“地震使者”?
令人遗憾的是,“地震云”学说尽管流传甚广,在民间也不乏信众,但是却从来没有得到主流科学界的承认。
在已发表的“地震云研究”中,“地震云”的形态可以分为条带状、辐射状、干涉状三种。但实际上,“地震云”和其他普通的云一样,属于气象学中“云”的范畴,都是水汽在具备抬升运动和凝结核两大条件之后形成的。
荚状层积云
来源丨
荚状高积云
来源丨
其中“条带状地震云”其实是荚状层积云或荚状高积云;“辐射状地震云”,其实是辐辏状高积云;“干涉条纹状地震云”,其实是波状高层云。
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和中国地震局局长的郑国光在接受专访时曾指出,科学上还没有对地震云的认定 。地震是固态地理的现象,没有充分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的发生。“地震云”缺乏最基本的定义表述,既不是气象学术名词也不是地质学术名词,它是一个明确的伪科学概念。
辐辏状高积云
来源丨
波状高层云
来源丨
目前没有可靠的依据能够证明,“地震云”的形成与地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与此同时,网上还有很多普通云,和所谓的“地震云”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专业人士认为,“地震云”能够在民间收获如此广泛的信任,很可能是大众心理聚焦效应的产物。简单来说,就是在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发生后,人们往往会反复回忆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罕见和异常”的。其实这些“异常现象”很可能在生活中并不算罕见,只是平时我们不会刻意观察和留心,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聚焦效应。
地震云与地震本身并没有什么关联。倘若网络有人依据所谓“地震云”发布对某地的地震预测,大家不应当相信,更不应该传播。
“地震预测”伪科学还有哪些?
除了“地震云”预测地震,网络上还流传着很多其他关于地震预测的信息。
李四光先生正在进行科研工作
来源丨
首先就是流传甚广的“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其中四个地震的地点就有多个版本。其实,李四光先生当年是基于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指出了我国几个值得注意的地震带,即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并对这些地区的地震大趋势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测,而非我们通常理解中的地震预报。
飞鸟聚集 来源丨网络
另一个通常被人们视作“地震预兆”的是动物的异常行为,例如飞鸟聚集,蟾蜍成群出现等。对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工作人员表示,尽管某些地震发生前,的确出现过动物异常行为,但也有很多地震发生前,并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动物行为异常。
另外,气候、季节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动物行为异常。因此,动物行为异常和地震之间也不存在明确的相关性。
至于网上经常出现的“X年X月X日某地将发生某级地震”的消息,更是可以被直接划入谣言的范畴。地震预报一直都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目前人类对地震的研究进展和现有的技术,还不足以对地震进行准确的中短期预报。
我们要时刻记住,只有政府和官方的地震部门,才是发布地震信息的唯一可靠渠道。掌握科学的防震避险知识,关注官方地震预警,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震措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