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与可持续发展在总分150分的语文题中

    1年前 | admin | 164次围观

    □热点追踪

    2010年高考已经结束近一个月了,人们在关注高考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在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环保”也成为一个新的知识点出现在多个省市的高考题中。

    高考之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查阅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Ⅰ卷、Ⅱ卷以及山东、江苏、上海等多个省市的高考试卷,从中寻找到了环保的痕迹。

    ●记者调查●

    作文题:绿色生活与可持续发展

    在总分150分的语文题中,高达六七十分的作文题是重中之重,侧重于考察考生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在2010年的高考作文中,记者惊喜地看到,高考作文不再仅仅具有考察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样一种功能,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公民教育及精神培养的意味。

    一位资深媒体评论员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对我来说,从来没有哪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像今年这样令我无比认同。这些高考作文题打动我心灵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高考作文,终于从‘诗意迷失’中走了出来,走向传递公共责任担当的文化本义了。”

    在这些作文题中,江苏省和上海市主要从环境教育的角度,为考生们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和思考的角度。

    江苏省的作文题是这样写的:“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历了冰雪灾害的侵袭和地震火山的肆虐,伴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和森林的不断退化,呼唤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个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作文题,不仅紧扣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而且对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有很好的提示作用。看到这样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作文题,有的考生联想到了频发的自然灾害,有的想到了哥本哈根大会,还有的联想到了中国倡导的绿色奥运、绿色世博等全新理念。如此一来,有话可说的考生们自然可以写出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文章了。

    与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的简洁明了相比,上海市的作文题则给出了一段材料,让考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从而给了考生更多的思路。材料是这样的:“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2000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这个题目虽然不算新,但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从环保的角度,考生们可以有诸多联想:如,从放小鱼、捕大鱼这个现象,联系到我国的休渔季、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有的考生批判了现在我国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部分渔民采取不科学的捕鱼方式等,认为我国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做法,也应该借鉴古代不用密网捕鱼的做法,这就成了一篇思维缜密、批判性和现实感极强的议论文。也有考生从“取”和“舍”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若要得到更多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理念,展现了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有阅卷老师称,通过材料,大部分考生都能做到对自然和人的关系进行反思,表达了如果人类一味对自然进行无休止地索取,最终将影响到人类自身长远发展的警示;也有部分考生通过这一点,转换视角,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完善上,用意也很好。

    文综: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理念

    除了高考作文题,在各省市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题中,也多有从现实热点事件出发,对考生的地理知识、环保理念的考查。

    如,全国Ⅰ卷中,有一道高达32分的题目,通过一段“我国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材料,要求考生分别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回答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所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指出影响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灯的主要因素及企业生产节能灯的考虑因素,并要求考生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因为题目中谈及了“通过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并不会觉得无的放矢。

    全国Ⅱ卷则主要以选择题为考查形式,涉及到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外来物种入侵和二氧化碳的处理问题,分值虽少,但涉及的范围却较广。异曲同工的是,陕西省的考题也谈到了新能源利用的问题,要求考生从经济角度判断,政府扶持新能源产业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还是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随着哥本哈根大会的召开,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对此,上海市用了15分的题目,探讨了“碳捕捉”和“碳封存”的科学原理及设想,表达了“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还要尽快想办法清除空气中过多的CO2”的理念。山东省高考题则给出了一段“低碳”的背景知识,并要求考生指出材料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做法,写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环境伦理的应有之义”要点。这个题目超出了知识的层面,上升到了行动的层面,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除了“低碳”话题外,4月份发生的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也在本次高考多个省市的试卷中得到了体现。针对这个问题,江苏省考察了考生对这一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的理解,并结合材料,引导考生关注生态灾难,保护环境及生态平衡。上海则将石油泄漏事件作为背景材料,考察了墨西哥湾暖流的相关知识。

    令人惊喜的是,在2010年高考中,有多个省份的高考题都设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环节。例如,江苏省的地理考题,通过给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和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中硫的主要来源、一些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及酸雨危害等问题。山东省考题则从流域示意图入手,让考生分析流域的主要污水来源和污水排放入河的危害,并分析某支流流域农业土地利用的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综合看来,在文科生的文综考试中,涉及到的环保元素较多。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新能源开发、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等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都在高考题中得到了体现,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考生们的环境观念和低碳观念的形成。

    ●记者观查●

    高考不仅是踏入大学门槛的必经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考生们的一次庄严的成人礼。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关口,去认真思索人生之要义和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中,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口号一直在提,而高考作为教育风向标,其重大意义也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在今年的高考题中,无论“环保”元素是作为背景知识还是作为直接的考查内容,都体现了“环保”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在整个社会和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因此,对知识的考察同时也应包含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考察。在今年的高考题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转变,并为此感到欣喜。在这场检验国家教育的考试中,智慧与理性的碰撞,价值与责任的沟通,让环境意识作为人格培养的重要方面,发挥了其应有之义。(作者:荆玉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