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2年共享单车起步价涨至4.5元,平台方称刺客

    2年前 | admin | 172次围观

    继视频、音乐流媒体平台后,日前共享单车因为涨价一事再次引发热议。据悉,近日美团单车和哈啰单车开始在部分城市执行新的计价标准,将单次骑行的起步价由此前的 1.5 元 /30 分钟调整至 1.5 元 /15 分钟,此后每超过 15 分钟加收 1 元,因此也意味着骑行一小时的价格将达到 4.5 元,其中哈啰单车在部分城市的起步价,还会在节假日涨至 1.8 元 /15 分钟。

    此外,这一轮价格调整也因城市而异,部分一线城市的部分共享单车品牌价格还会更高。其中以上海为例,滴滴青桔(经典版)的收费标准为前 15 分钟 1.5 元、此后每 10 分钟加收 1 元,相当于骑行 1 小时的收费为 6.5 元。对此就有网友表示,这样的价格已经比公交、地铁还贵,甚至已解禁网约车。

    共享单车涨价并不意外,平台方也 " 有苦难言 "

    事实上,共享单车涨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毕竟同为共享经济存活下来的共享充电宝,近年来就曾多次因涨价 " 喜提 " 热搜,甚至被称为 " 刺客 "。其实从 2015 年诞生算起,近 8 年时间里整个共享单车行业在经过了数次洗牌后,最终形成了如今美团单车、哈啰单车、滴滴青桔 " 三足鼎立 " 的局面。而与市场格局稳定一同到来的,则是价格的不断上涨。

    远的不提,此前在 2022 年 1 月,哈啰单车方面就曾宣布将骑行套餐 7 天卡的价格从 10 元涨至 15 元,30 天卡的价格从 25 元涨到 35 元,90 天卡也相应的从 75 元涨到了 90 元。随后在同年 8 月,美团单车方面发布公告称,30 天与 90 天骑行卡的价格涨到与哈啰单车持平。

    其实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单车,先以低价进入市场、再持续涨价,已然成为了共享经济的普遍规律。再加之如今共享单车市场只剩下了 " 三巨头 ",也就由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涨价背后是不是即将进入 " 收割期 "。毕竟按照互联网行业 " 拉新、留存、转化 " 的模式,随着进入成熟稳定期,也要开始 " 收割 " 用户了。

    虽然因为多次涨价而招致非议,但对此共享单车企业可能也颇为委屈,毕竟这门生意至今其实与 " 赚钱 " 两字几乎还没什么关系。根据哈啰出行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18 年 -2020 年其营收分别为 21.14 亿元、48.23 亿元、60.44 亿元,净亏损则分别达到了 22.08 亿元、15.05 亿元、11.34 亿元,3 年间累计亏损约 48 亿元。

    而在美团单车方面,虽然 2022 年美团实现了整体营收 2199.55 亿元、经调整溢利净额 28 亿元,但包含共享单车业务在内的新业务板块经营亏损却高达 284 亿元。至于滴滴青桔,也在 2021 年被划进亏损了 300 亿元的其他业务中。

    要知道,本身就是重资产的共享单车不仅盈利模式单一,还要面对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共享单车在规模效应下的运营成本却不降反升,毕竟当成千上万辆共享单车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时,显然将需要大量运维人员的投入,而这其中的各个环节也都对应着不低的成本。

    此前,哈啰方面便曾就涨价一事解释到,运维和折旧等成本的增加是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哈啰 CEO 杨磊透露,一辆单车每日的运维成本为 0.3 元、每天每辆车的折旧成本是 0.6 元。也就是说,每辆共享单车每天仅运维和折旧,成本大约就在 1 元左右。

    另一方面,相较于前期的快速扩张阶段,如今共享单车行业已步入相对平稳期,增速有所放缓、甚至还出现了回落。据国家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虽然 2022 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 38320 亿元、同比增长约 3.9%,但具体到共享交通出行领域,市场规模却同比下降了 14.2%。

    而这一市场的 " 趋稳 "、" 降温 ",也导致了资本退潮。此前在 2021 年初,滴滴青桔完成 6 亿美元 B 轮融资、哈啰出行传出了赴美 IPO 的消息。然而多年过去后,滴滴青桔依旧止步 B 轮,哈啰出行则在 2021 年底完成一笔 2.8 亿美元的战略融资后,就没了下文。此后这个行业中除了涨价和偶因押金退还被提及的 ofo共享单车第八年,几乎再无 " 新鲜事 "。因此在没有外部 " 供血 " 后,共享单车企业自然就需要加强自己的 " 造血能力 " 了。

    此外,随着降本增效近年来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主旋律," 瘦身 "、" 寒冬 " 等词也被频频提及。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只能创造订单、却换不来利润的共享单车,自然也要跟上其他业务的减亏步伐,再来谈对生态的价值。事实上,当仅存的三个头部参与者不约而同地将价格上涨,就已经足以表明在目前的态势下价格战谁都打不起,宁可少拿一些订单和份额,也要尽可能实现盈亏平衡。

    既然共享单车这门生意这么不好做,那么各家为何又要坚持呢?

    不难发现,目前仍在牌桌上的三大头部厂商背靠的分别是美团、滴滴、哈啰,而这三家无一例外都是综合性平台,除了出行服务外,生态中还有琳琅满目的其他业务。换而言之,除了对各自出行业务的补充外,共享单车这个高频业务还是美团、滴滴、哈啰提升 App 的打开频次和用户粘性,实现更多品牌露出的重要一环。

    在这样的情况下共享单车第八年,也就难怪共享单车平台纷纷涨价,开始与用户 " 谈钱 " 了。而且即使抛开种种 " 外因 ",共享单车行业早期依赖的低价、补贴的模式,也只是开拓市场时的短期策略,本身就不可持续。倘若将此时的低价等同于这类服务的合理价格,并指望共享单车一直维持低价,显然并不切实际。

    更何况长期低价的结果,多半也会导致低质竞争,不利用户体验。从这个层面来讲,共享单车市场在经历了此前的无序竞争后,价格回归理性也是一种必然。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共享单车涨价仍将是长期趋势,并且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未来共享单车或许依旧方便,但可能不会再是廉价出行方式的代表了。

    涨价虽有底气,但也应同步提升服务质量

    但只有 " 动机 ",显然不足以支撑共享单车企业做出涨价的决定,那么他们涨价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呢?

    从用户层面来看,在经过了多年的市场教育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民宿等共享经济产品和服务已经深入人心。其中,共享单车更是成为了解决出行场景 " 最后一公里 " 为数不多的方案之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早在 2021 年,我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就已达到 3 亿人。而且在艾媒咨询方面发布的相关数据中显示,在 2022 年的共享单车用户中,平均每周至少使用一次共享单车的占比已达 90% 左右,平均每周使用 3-4 次及以上的占比也有 54%。

    不只是使用频次较高,在中规智库发布的《2022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中表明,我国共享单车骑行距离全面增长、中长距离骑行需求显著增长。由此可见,大量用户对于共享单车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并且得益于能够解决 " 最后一公里 " 的问题,因此共享单车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种刚需。

    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共享单车企业在涨价的方式上选择了 " 温水煮青蛙 ",以避免 " 步子太大 ",可此前用补贴换取市场份额的策略,确实给不少用户留下了 " 共享单车 = 便宜 " 的心智。所以随着不断涨价,其势必会损失部分价格敏感型用户,进而导致盈亏平衡点进一步推高。所以怎样在价格、亏损和订单量之间建立新的平衡,也将是共享单车行业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同时,如何在涨价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以及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显然也是共享单车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毕竟价格回归市场逻辑不是不讲用户体验,如果单纯只有价格一路飙升、服务却原地踏步,用户难免会出现 " 被收割 " 的心态。

    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相关共享单车品牌,用户投诉量已经不少,原因则主要围绕 " 找不到停放点 "、" 乱扣调度费 "、" 单车质量问题 " 等。由此可见,用户虽然离不开共享单车,但对其服务也并没有那么满意。长此以往,即使有 " 底气 ",不断涨价的共享单车企业也无异于自掘坟墓。

    说到底,共享单车企业要想继续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始终就需要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多下功夫,并拓展更多的营收来源,进而实现条多腿走路,而不仅仅依赖价格上涨来作为生存的工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