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榕江6月4日电 (袁超)6月4日凌晨1点30分许,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车江二村以4:1的比分获得本场“村超”比赛的胜利,韦亚军飞奔向队友一起相拥,车江二村的村民们在场边敲锣打鼓,掌声、欢呼声为球队庆贺。
贵州“村超”乡村足球联赛于3日晚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再次上演精彩对决。本场“村超”比赛吸引了近5万名观众到场观看。
贵州“村超”乡村足球联赛吸引了20支队伍参赛,比赛将持续至7月。参赛的20支队伍由榕江县各乡镇政府、各村委会、各民间团体、学校和村民共同参与组成,球员由苗族、侗族、水族、汉族、瑶族等各民族组成。
在“村超”的球场上,主裁判、球员等的身份各不相同,他们或是摊贩、老板、司机、学生……年龄从15岁到40余岁不等。
在海南工作的韦亚军,得知家乡举办“村超”比赛时,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刻请假回家参加比赛。“从小就在足球的氛围中长大,踢足球是兴趣,更是心之所爱。”
3日晚的比赛现场,榕江县参赛队伍的村民们都换上民族盛装,吹起芦笙跳起舞,为球队加油欢呼。未入选“啦啦队”的村民则充当起工作人员,肩挑糯米饭、腌鱼、牛瘪等特色美食,手提杨梅、西瓜等水果,与队员们一起列队迈入球场。
观赛的观众早已挤满现场,外场的观众还买来梯子架在场外观看,尽管夏日天气炎热,但大家依然热情地与球队互动。
王丽萍一家四口是“村超”比赛的常客,场场比赛不拉。3日吃完午饭后,王丽萍一家四口便赶来占座。
从小就喜欢踢足球的王丽萍,高中入选了校队,接受过专业的足球训练,“以前踢足球的球场是真正的草地,风一吹黄沙扑面,条件虽艰苦,但就是爱足球,打心眼里爱。”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观众几乎都能和记者唠一唠自己与足球的二三事,谈看法、谈梦想、谈回忆……
射门时的屏气凝神、进球时的欢呼呐喊、失误时的加油鼓劲……比赛进行时,现场的观众们始终观察着球场上的每一个细节,与比赛的球员们一同将“村超”的快乐氛围拉满。
比赛现场,足球解说员韩乔生与榕江县足球教师一同为观众们带来精彩的解说。除现场震耳欲聋的加油呐喊声外,“村超”独特的中场表演——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民族服饰展示……让韩乔生十分惊喜。
“现场成为一个‘文化大集’,氛围非常和谐,大家都为了足球而共同努力。”韩乔生坦言,“足球要扎根于基层的土壤,而这种土壤恰恰是接地气的,来自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村落,共同努力营造一种足球氛围。”
据了解,榕江足球比赛始于20世纪40年代。据1999年出版的《榕江县志》记载,该时期,广西大学迁入榕江县,将足球运动传入该县——大学生在校园里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当地民众在一旁好奇观望。后来,“足球热”就慢慢地传到了千家万户,在榕江,深深地扎下了根。20世纪90年代,河边有一片农田被洪水冲毁后废弃,当地村民铲平土地,拔掉杂草,砍下树枝做成球门,再用石灰粉画线,自制了一个简易的露天足球场。
“这个早已不存在的足球场见证了最早的几届‘村超’。最热闹的一年,有15支球队参赛贵州“村超”足球之夜,场边围满了观众。”榕江县足球协会副主席杨亚江告诉中新网记者,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村超”在榕江一直没有间断过。“在榕江,足球场成为大家每个周末必去的打卡欢乐地,大家自发地把每个周六定为‘村超’——超级星期六乡村足球之夜。”
4日凌晨“村超”比赛结束后,有球迷感慨地写道:榕江“村超”,更像是希望的火种在静谧的夜空下向三江五湖的河岸边稳稳的播撒……
“体育运动要在基层有大量的群众根基和人才涌现,才能到达‘金字塔’的顶端。”榕江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徐勃告诉中新网记者,榕江“村超”,绝不会是昙花一现。榕江“村超”有扎根泥土自强不息的群众基因贵州“村超”足球之夜,有全民自发热爱足球的快乐基因,这是属于人民群众的足球,奋斗就该有热度,坚持奋斗就会有胜利。(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