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坛战“疫”226天丨北京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清零

    3年前 | admin | 641次围观

    北京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清零

    8月25日,随着地坛医院的最后两名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境外输入病例治愈出院,北京新冠肺炎确诊在院病例全部清零。

    坚守226天

    北京地坛医院从1月12日打响北京抗“疫”第一枪,到8月25日坚守了226天。共收治确诊患者612例,其中本土患者490例,境外输入患者122例,患者中重型63例,危重型32例。在收治的所有确诊患者中,男性322例,女性290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的只有6个月,平均40岁。此外,地坛医院还接收机场和隔离点转送筛查人员3099人。

    继续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做好自我防护。这是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坛医院看望慰问一线医务人员时,向医务人员下达的“军令”。抗“疫”226天,地坛人做到了!疫情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市委书记蔡奇等各级领导都曾来到地坛医院调研并慰问医务人员,给予医务人员极大的鼓舞。从寒冬至暗到硕果累累的秋天,北京迎来疫情防控的大好形势,地坛医院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是全院医务人员与全市人民戮力同心奋战的结果。

    鏖战新冠226天

    1月12日,地坛医院ICU病房,一场硬仗接近尾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输入大城市的肺鼠疫患者的救治,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医护人员正沉浸在“创造了奇迹”的喜悦中。当天,2名从武汉回京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让这家与传染病较量了74年、一直密切关注武汉疫情的医院进入战备状态。

    2019年12月30日,地坛医院感染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首批前往武汉调研。听他传递回来的最新消息后,医院领导班子警觉到“必须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于是,院党委马上派兵布局,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项小组。“作为定点医院,必须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应收尽收’;确保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降低病亡率;确保院感防控无漏洞,避免院内交叉感染。”领导班子靠前指挥,根据疫情形势及时标划工作重点。“值班医护人员戴N95口罩。”1月18日,“前哨阵地”的感染病急诊已经开始这样要求医务人员。

    北京地坛医院1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_地坛体育馆新冠疫苗接种_印度23名新冠患者逃离医院

    1月19日,地坛医院ICU收治的2名从武汉回京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被确诊。对于地坛医院来说,接诊这样的首例不是第一次。北京首例甲流感、禽流感、寨卡病毒病例、全国首例黄热病、裂谷热病例的接诊,地坛医院都首当其冲。很快,一名又一名新冠患者住了进来,在北京打响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的第一周,地坛医院收治了北京市近一半的确诊患者和大部分危重症患者。新冠病毒来势汹汹,即使地坛医院经历过多次重大疫情考验,面对这个新对手也丝毫不敢大意,不断从临床一线中积累经验、找寻规律。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为下一步的科学研究发现奠定了基础。

    2月下旬,捱过至暗时刻的北京终于看到曙光,北京连续多天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10人以内,人们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些。而地坛医院的专家们没有放松,目光一直追逐着全球。2月29日,北京筛查出首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同样,第一时间被送到地坛医院。北京第二阶断“内防反弹,外防输入”战役开始了。

    几天的时间,地坛医院入境筛查量从一天几个、到几百陡然激增。3月18日天气预报10级大风,望着一辆辆从机场来的救护车,医院领导班子以及所有的地坛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2008年,搬迁到首都机场附近后,人们把地坛医院叫做“国门卫士”,面对考验,地坛人坚守住了国门,当时四个星期共接收机场和隔离点转送的筛查人员3000多人,占全市65%。4月30日北京一级响应机制调至二级,而此时,根据北京市防控工作要求,地坛医院从4月15日起承担北京抗“疫”阵地 “最后坚守者”的重任。

    6月11日,北京56天零新增。此时,地坛医院只剩下一位新冠患者,“估计没几天就能清零了”,大家都盼望着这天早点儿来。谁也没想到,一场硬仗又接踵而至——新发地发生聚集性疫情。这场硬仗,地坛医院的任务更为艰巨——独家承担医疗救治任务。再战新冠,有了前期的经验,面对突如其来“入院潮”,地坛医院忙而有序。确诊患者集中收治,医疗资源集中调配,中西并重一人一策,有效救治无一病亡,这是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救治的一大特点。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地坛人与20家兄弟单位106名支援医务人员在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中共同创下佳绩。

    7月27日,北京通报新增1例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新增1例境外输入病例。之后,又相继有3例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确诊、1例境外输入病例确诊,这为北京市民再一次敲响警钟——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我们决不能有一点儿放松。8月25日,经过29天的努力,地坛医院再一次圆满完成了收治任务。

    “我的简历就是请战书”

    有网友戏称地坛医院是“灭毒神炉”,大考面前,地坛人表现的淡定与自信背后,是经历过多少次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考验的积淀。2019年底,医院按照冬春季会有流感小型爆发设计的应急预案和演练,让新冠疫情来袭时各项工作应对从容。

    为了做到应收尽收,从大年初一开始,全院开始了先后近10次的 “搬家”,合并病区患者、腾挪床位。6月18日,经过最大的一次“搬家”——全院清空后,为北京市新冠救治提供了1070张床位保障。

    “听从指挥,随时待命”,许多医护人员在春节就主动退了假期旅游、探亲的机票、火车票。“我有经验,申请上一线”,“我是党员,让我上吧”,请战书一封接一封。一位年轻的护士面对镜头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动容:“我这次没写请战书,投给地坛医院的简历就是请战书,随时做好准备了。”7月高温炙烤,医务人员却要“全副武装”进行操作,对于他们来说,从体力到精神都是巨大考验。

    印度23名新冠患者逃离医院_北京地坛医院1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_地坛体育馆新冠疫苗接种

    为凝聚力量,做好确诊患者救治工作,按照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的要求,地坛医院党委在每个应急病区都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参加武汉保卫战的共产党员蒋荣猛主任,从武汉回京顾不上休息,担任医院应急七区科主任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全力以赴组织救治工作,7月18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安排,他又前往新疆参加抗疫。许多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在一线,ICU、感染二科、放射科、检验科等从春节开始一直在坚守。

    每天都在和死神掰手腕

    5月13日,北京首例成功脱离ECMO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康复出院,为了这一刻,地坛医院ICU病房医护人员的心被整整“吊”了98个日夜,每一天的救治都像走钢丝般艰难;“挑战总不断,ECMO导管接头处出血,大半夜招呼人换导管,终于化险为夷”,ICU刘景院主任深夜发的朋友圈,让人跟着揪心又高兴;上了ECMO后,加上溶栓药,就出血,可一停药,又血栓了……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唯一使用ECMO的患者小娟,她的救治可谓一波三折、“危机四伏”……不放弃一个病人,每个患者的救治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最艰难的时候,ICU病房同时有8名患者需要使用有创呼吸机,10名需要无创呼吸机支持,3名应用ECMO。那段时间,地坛医院“大腕云集”,由市医管中心主任潘苏彦任组长的市防控领导小组医疗保障重症救治分组专家组的10多位重症、呼吸“大腕”天天来地坛医院报到。上不上抗生素?上什么抗生素?甚至呼吸机一个参数的调整,都是大家讨论后给出最精准的治疗方案。6月份暴发的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中,北京市更是举全市之力,调配了参加过援鄂工作的杜斌、童朝晖、姜利、刘清泉等危重症和中医专家共同参与救治。被称作“重症八仙”的童朝晖、杜斌、姜利更是每天驻扎在地坛医院。

    对于轻型、普通型患者,及早发现、阻断发展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考虑到新冠肺炎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且重,地坛医院在普通隔离病房医务人员配备上以传染病学科为主、多学科配合支持。由多学科组成的院内专家组,每天两次对患者进行筛检,评估病情变化,将重症病例及时转出普通病房,加强监护和治疗。同时,医院专门成立了重症过渡病房,对患者进行更精细化的过程管理,避免病情偏重的病例分散在多个病房造成监护不周。

    从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开始,中医药就第一时间介入参与,对于轻症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实行中、西医主任双查房制度,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速度与温度共振

    印度23名新冠患者逃离医院_北京地坛医院1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_地坛体育馆新冠疫苗接种

    有人说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体现了中国速度。这种速度,在地坛医院也能循迹。

    1月29日大年初五,市委市政府紧急启动地坛医院应急病区建设工程,26天昼夜设计建设施工,有着300张床位的应急病区竣工,在疫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月底,境外筛查人员攀升最要劲儿时,一天时间,开墙打洞打通CT检查通道,调配献血车,核酸检测从每天2次增加到5次,2台移动卫生间和等候座椅到位,搭起救援帐篷为回家的人遮风挡雨;“24小时腾空医院,用于新冠收治”,6月17日下午3:00,院领导接到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对地坛医院的工作指示。当晚,医院本部和顺义院区全员连夜闻令而动,24小时安全转移421名住院患者,腾空医院。每一项工作都见证着全市协同作战、众志成城的全民抗疫力量。

    “不要放下窗帘,孙教授要看风景!”粘在窗玻璃上的字条让一度病危的孙教授重启生命键;“感谢北京地坛医院1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加油!”透过病房玻璃举起的字条是患者任女士最想对医护人员说的话;“杵指”,一度病危的患者清醒后用笔写下这两个字,医护人员反复琢磨才明白他的心意,于是医患二人共同用手指拼出同心;“西城大爷”出院时这样评价医务人员:“确实是天使,我能活过来,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患者在感谢信中写道:“室外温度高达30多度,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看到他们在烈日下这般辛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配合啊。”6个月大婴儿康复、92岁高龄老人治愈……每天这里都讲述着医患并肩战斗的温情故事。

    在市卫健委、医管中心调配下,2月严冬,兄弟医院雪中送炭,6月盛夏,又送来及时雨北京地坛医院1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先后调配20家兄弟医院191名医务人员与地坛人共同守卫北京;滴滴公司免费接送上班;企业捐赠的生活用品;不署名的市民点的外卖;小学生寄来的画作;腊月二十九就驻扎医院的《生命缘》栏目拍摄的力作……每天这里都流动着全社会携手抗疫的最美音符。在整场战斗中,医院与卫生行政、疾控部门、机场检疫、120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无缝对接更体现了北京市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的强大。

    此时,回望风暴来袭时的地坛医院,打满北京抗“疫”全场,一次又一次闯过急流险滩的场景犹在眼前。

    目前,北京地坛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已经全部恢复业务,业务量逐步回升,已超过去年同期的一半。地坛医院作为首都新冠肺炎病例的重要骨干救治力量,将时刻保持疫情防控戒备状态,随时应对处置突发情况,保障公众健康,维护首都安全。

    王燕/文 韩铁、巩阳/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