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顾问: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蔡芗宁
副热带高压常年存在,但随着季节的更迭,其强度和位置会发生变化,但其不规律的变化,就造成了不同地区的旱与涝。
由于海陆影响,副热带高压被分裂为若干单体,而对我国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就是我们常说的“副高”。在高压东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持续晴好,高压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形成雷雨。
副高北抬西伸会带来丰沛降水。它的身上长有一条纤细的“马甲线”——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其季节性的变化对应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位移。
在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其西部偏南气流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后输送至锋区的低层,向副高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这个时候,当西风带一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过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副热带高压,充沛的水汽遇冷便会凝结产生大范围的降水,严重时通常还伴有暴雨。
而在脊线南侧的东风带地区,常伴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也会产生大量降水。台风强度不强时,副高指引台风移动。比如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当呈西北—东南向时中国副热带高压,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有可能在我国登陆;若副高示弱或断裂,台风则很可能一路北上。
总而言之,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弱及位置,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天气气候以及旱涝等关系极其密切,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带分布。它向北挪一步,所在区域便风雨交加,“管辖区域”连绵阴雨也被“掐断”进入伏旱期。因此,预报员便可根据它的“北进南退”来大致确定我国主雨带的位置。
图解我国雨季进程。张永策划 刘佳制作
随着季节转暖,夏季副高一般会出现三次明显的“北跳”阶段性变化特征,分别对应着梅雨期和华北雨季的开始。例如6月中旬,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北纬20°,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7月中下旬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迅速跳过北纬25°,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旋、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7月底至8月初,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北纬30°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北地区由此进入“七下八上”的多雨季。
按理说,西太平洋副高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高压系统,是什么原因致使其出现季节性阶段位置变化?原来,它的变化不仅受到其内部大气动力过程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热带太平洋海温变化等外力因素的催化作用也不可忽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