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悦
5月22日,江苏常州某家长在网上发布一段视频指责学校:下大雨,多名中学生在校门口淋雨等待学校不到点不开门,不到7点不让进校门。此事引发广泛关注。
武进教育局工作人员作出回应,表示学校开门时间是早就明确过的,从开学就跟学生说了7点20分之前不让进,碰到恶劣天气家长更要做好预案,及时备好雨具或者控制一下到校时间。同时表示:也会给学校说,面对特殊天气会安顿好学生。
此事引发讨论,争议点在于学校应不应该如此严守“规矩”。
校门不仅是一道秩序之门,也是一道安全之门,是一所学校必不可少的风险防范的屏障。守规矩,自然没有错。有网友表示,假设在老师到校之前,提前进校的学生出了意外,谁来负责?追责怎么办?如果学生提前到校,意味着老师上班时间也要提前,这是不是要求老师加班?
学校的做法又似乎“不近人情”。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恶劣的天气通常会导致交通不畅,学生害怕迟到,提前出发提前到校,是常见的做法。规矩之外也有人情,学校的做法没有人情味,学校将学生拒之门外,不只有淋雨导致生病的可能,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当地教育局回应所说“家长没有做好时间预算”,更是让一些家长觉得敷衍。
此前,也有类似事件发生。2020年,四川南充某小学校门口,一名家长带着孩子进校园求避雨,遭到拒绝。当天的情况是一名家长送幼儿入园时发生的,由于学校实行小学生和幼儿错峰入校,当时还未到幼儿入园交接时间,学校保安按照学校规定劝其在校门口等候。由于保安态度不好、行为粗暴,致使双方发生争执。
家长和校方分别站在了不同立场,学校的顾虑看似有些道理。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学校是否应该守“规定”,而在于学校所制定“规定”过程中是否具备服务学生的意识学校不到点不开门,是否为了学生利益想尽千方百计。
自古以来,修桥修路、施粥布茶、让人避雨借宿等,都是义举善事。靠前一步,换位思考,让刚性规矩注入更多人文关怀,这样的争议完全可以避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何况学校就应该是一个温暖、柔情的精神港湾。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破解这类问题,并非没有“优解”。学校可以制定应急预案,拿出应对上学和放学突遇恶劣天气的应急办法,或提前和家长进行沟通,在班级群里发送消息等等。对于家长上班需要提前送孩子到校的情况,可以建立提前报备机制等。或还可以在校门口建立避雨长廊,让学生下雨时有地方可以避雨等待。
“一切为了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真正一切以学生为核心,这些看似所谓的“难题”就不是难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