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6年六安金安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每日一练

    2年前 | admin | 194次围观

    《关于高年级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年级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维思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自然界的水循环理科 第 4 组高中地理 刘畅(1) 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2)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 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 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3、 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1)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 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2)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陆地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2.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难点:1. 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目的创设情境教师传说在大海东面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教案,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通 过 创 设导入新课不可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由于“归墟”情境,引起的存在,百川归海,大海永远不会满溢。提问:学生兴趣,为什么滔滔江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位不见上活 跃 课 堂升呢?氛

    3、围。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联系教师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4 图读图“水圈的构培 养 学 生的水体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自 主 学 习和 思 考 的好习惯,并提 高 学 生从 地 理 图表 中 获 取有 用 地 理2、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信 息 的 能“一、相互联系的水体”。力学生阅读教材 P54 图“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下的文字和图画内容,观察河流水与其他水体之间的关系,并且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 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教师1、引导学生从形态和

    4、空间分布上来理解水圈的特点连续而不规则,落实“相互联系的水体”的基本概念;2、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补充, 再结合黄河与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下水的互补案例来解释。教师1、板书“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讲解水循环的概念;3、自绘“水循环示意图”,边画边讲解这一循环运动的具体过程;4、结合完整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3 种类型,讲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分析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海陆空三地又有不同圈层,其中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转移;5、指出水循环中的任意环节,请学生回答;6、布置学生在草稿纸上自主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随机点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图学生1、认真听教师讲解水循环的运动过程;2、能回答出老师指出

    5、的任一个水循环环节;3、能自主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教师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 P55 活动学生1、阅读活动内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教案, 思考 P56 的 4 个问题并作答教师1、从活动入手,引导学生归纳水循环的意义 学生1、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及其后果。加 强 对 水循 环 各 个环 节 的 理解和记忆; 培 养 学 生开 放 性 思维 和 自 主探 究 学 习的能力,养成 独 立 思考 的 好 习惯;树 立 学 生科 学 的 资源观,理解事 物 是 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的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巩固提高,布置练习教师在 PPT上给出习题:1、塔里木河的补给主要是(

    6、)A. 大气降水B.地下水C.冰川融水D.湖泊水2、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的水循环是()A. 陆地循环B.海洋循环C.海陆间大循环D.地表水、地下水互补3、下列地理事物中, 不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 )学 生 加 强对 新 知 的学习A. 长江水B.台风C.刚果河D.昆仑山冰雪融水学生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习题,没有完成的在课后继续完成,课后还将完成对应的练习册。五、板书设计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循环的过程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水圈的组成: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和意义概念主要类型、环节人类活动队水循环的影响地理意义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客观方面:学校教学题材还不够完善,实验操作难 度大。主观方面: 学生各自知识储备不一样, 所以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标签: 水循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