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光合作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的教学反思

    2年前 | admin | 223次围观

    课题是《光合作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根据教材的编排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柳树生长之谜学习光合作用发现史;第二课时,尝试设计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第三课时,实验观察叶的结构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从结构与功能观深度认同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本文是对第二课时设计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物质变化的教学反思。

    结合自我评价和课堂重构,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

    在上一节课,通过分析柳苗生长之谜,重演了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明确了时代背景下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的认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知识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同一事物可能存在不同认识,因此基于批判性思维,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基于批判性思维,尝试通过控制变量来设计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能够对实验结果展开合理的交流讨论,认同不同时代背景的实验方法对知识获得的重要性,进而认同知识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

    从课堂评价和课后反馈可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二、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差异及原因。

    1.导入。本节课的导入方式是直接导入。从17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漫长探索,人们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我们知道生物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那曾经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在今天依然合理吗?怎样证明呢?

    2.活动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四个验证实验活动:“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通过相互讨论,明确如何控制自变量形成对照(有光和无光、有二氧化碳和无二氧化碳、有叶绿素和无叶绿素)、如何检测因变量(用碘液检测淀粉、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如何减少干扰(暗处理、酒精水浴加热溶解绿叶中的色素、排水收集氧气),在完善实验方案后实施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然后,综合分析系列实验得出的结论,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从实验方法的角度认同不同时代背景的知识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思维非常活跃,且有一定深度。在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敢于质疑、通过实验实事求是地验证质疑、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批判性思维过程,初步形成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中的亮点、缺憾及原因。

    本节课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有:

    第一,凸显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第二,基于批判性思维的系列验证实验活动是发展学生在信息洪流中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的一次有效尝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