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个GDP全国第一一、要不要再建大学?(图)

    2年前 | admin | 209次围观

    不要提到县城,大家就想到独山县,中国县与县差别太大了,独山是县,昆山也是县,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昆山,一个独山,同样是县,一个把自己搞到要破产,一个GDP全国第一

    一、要不要再建大学

    仔细研究了鞠建东老师的这篇文章,他的观点,建立在一个数据分析之上: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我国是15.47%,美国是61.60%”,文章通过对比截至2020年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等数据,再将面积相近的美国伊利诺伊州与我国辽宁省的高校密度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占比及高校密度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

    我国县域以下几乎没有高校,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尤为严重。将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直接画等号的概念偏差亟需调整你支持建县办大学吗,大学教育不应再是精英教育。在知识化阶段,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不再是工业园区、开发区,而是知识化的发动机——大学。

    从他的论证过程来看,其实是言之成理的,所以我想重点看下他得出结论的数据是否可信。

    我们换个角度看数据,2021年全国共招录大学生1001.3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高校招录444.6万人,本科层次职业高校招录4.14万人,高职专科类高校招录552.58万人,成人教育高校招录378.53万人。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大学的学生招纳能力为1000万人/年左右,按照大学筹建周期来看,如果现在开始准备筹建大学,大概5年左右可以满足新生入学条件,也就是2027年,那时上学的人,按18岁算,应该是为2009年以后的新生儿建的,我们看下2009年至今每年的新生儿数量: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

    2011年:1600万

    2012年:1635万

    2013年:1640万

    2014年:1687万

    2015年:1655万

    2016年:1786万

    2017年:1723万

    2018年:1523万

    2019年:1465万

    2020年:1200万

    2021年:1062万

    按照2021年的数据,已经完全没必要新建学校了,所以舍弃2021年的数据,可以算出2009年-2020年新生儿的平均数为1591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以下,这样的高等教育称为精英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称为大众教育;超过90%称为普及教育。

    197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在5%以下;2018年已经攀升至48%,已经接近大众教育的水平,而中国高等教育很可能进入普及教育阶段,几乎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按照1591万*90%=1431万来算,中国大学建设还有431万的扩张空间。

    不要一提大学,就只想到清北,高职院校也是大学,而且对产业发展非常重要

    大学校园建设,作为新基建的一种形式,本身就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抓手;而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既是GDP,又在为未来GDP增长培养人才。大学建设适度超前于产业发展,是有必要的。

    所以,大学肯定是会继续建的,而且也确实需要。

    二、是否应该放在县城?怎么放?

    但是不是应该像鞠建东教授所言,放在县城呢?

    鞠教授认为应该建在县城,原因如下:

    在知识化阶段,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不再是工业园区、开发区,而是知识化的发动机——大学。

    我国县(市)平均人口大约是50万,在一个知识化时代, 50万人口至少需要一所大学来满足基本、稳定的教育、培训与研究需求,这些需求包括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大健康、金融服务、新闻传播、文化艺术、环境保护、政府管理,当然更加包括企业发展、工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产业升级等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没有县域大学这个关键节点,县域经济就会被边缘化以致失去活力。在知识化时代里,县域大学也将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

    我认为,鞠教授所分析的,未来的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专业化的大学作为支撑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否应该基于“把县域大学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来设置大学,我有不同的建议。

    正如我在国家「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未来将迎来哪些变革?一文中所分析的一样,未来的县城会两极分化越来越厉害,只有三大类能找到产业支撑的县城发展会加速,而不具备条件的县城会快速衰落。

    所以,对于县城而言,新建大学是有必要的,但不应该把大学建设当做地方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明明已经不可能找到产业支撑的县,还通过新建大学这种特殊形式的基建为其续命,这么干最终只会变成一地鸡毛,而且还浪费目前的投入。

    而对于那些能找到产业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确实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的县,则应该给予支持,发展高等教育。

    马太效应不是要彻底消除,而是合理利用、平衡

    这个事情并不是凭空幻想,而是切实可行也确实需要的,比如现在的全国第一县——苏州昆山市,人家基于自身产业发展的需求,并没有等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浪潮席卷过来,自己就搞了好几所大学:

    本科2所:

    昆山杜克大学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大专3所: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昆山学院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而且他们这些大学的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来设置,真正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也就是说,把未来的大学建设空间向县域倾斜有必要,但不应该搞平均主义。

    三、那些不适合建大学的县怎么办?

    鞠建东老师分析认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我国以县级区域为分水岭,大学设立密度出现两极分化,大学在大城市与县以下区域的不平衡发展是知识化时代最大的发展不平衡,而在县里办大学,既可以满足县域经济在知识化时代对人力资本的有效需求,也成为解决县级以下文化沙漠化问题的基本支点。

    但我认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完全的平均主义都走向了极端,都不可取,更合理的措施,是应该因地制宜,让那些有产业支撑的县城,配套能支撑产业继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高等教育。

    而那些根本不可能找到产业支撑的县城,考虑的不应该是建大学,而是如何解决作为收缩型城市的民生问题。

    真要考虑他们的教育,也不是考虑高等教育,而是加强对他们基础教育的投入。尽量缩小这些地区的孩子所能享受到的基础教育资源与其它地区的差异,让他们不要输在基础教育阶段。

    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才是教育公平的根本

    高等教育重点考虑服务产业,因为你培养出来的人,是需要就业机会的;基础教育重点考虑公平你支持建县办大学吗,应该更多向因为贫穷地区、没有产业前途的县城倾斜,因为他们的孩子也是中国的孩子。

    这样,更符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大趋势。

    【回复】1、“问题是现在真的需要大学吗?且不说教学水平如何,财政支出就是一笔费用,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可能读了和没读是一样的。真就是为了经济办大学,饮鸩止渴。”

    ——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服务经济发展,所以为经济发展办大学没错呀,但我说的为经济发展办大学,意思是大学要根据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在当地产业中就业,大学生自己有了工作机会,地方产业也有了人才。

    而不是因为建设校舍本身就是基建,能创造GDP而办大学,这样的大学,地方官员虽然喜欢,但建起来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院校扩招的原因是什么?扩招是科研发展的必要条件吗?》写过,根子就在于大学为了扩招而扩张,不管是所设置的专业、还是所教授的课程,都没有与实际的产业需求充分结合,所以结果就是培养出大批的高学历“人才”,企业和市场却用不了。结果就是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企业又很缺人。

    2、“好吧,我承认你说得对,但是你说的这个问题连现有的大学都解决不了,怎么能期待县级大学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复杂,只是不熟悉这个领域可能想不到。

    比如你一个小县城,依托于某名山大川,开发旅游业,随着旅游产业升级,每年需要1000人左右的学习过专业景区管理的毕业生。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稍微夸张点,你想委托复旦大学旅游管理系为你定制化地培养这批人才——可问题是,复旦会愿意吗?复旦愿意,它培养的人才,会到你县城来工作吗?

    再退一步,委托市里的大学培养,其实也是一样,市里有七八个县,总不能为了你这个县的产业单独匹配一套师资和课程给你培养人才。

    而当你们县有实力自己建大学,你就可以这么干。人家复旦旅游管理需要650分才能考上,市里大学需要450分,你们县的大学把门槛设置为350分就好了。这样招来的学生,用你们自己的方式培养,培养完直接在当地就业。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产业的结合度肯定是更高的。

    3、“对不起,你说这种县级职业技术学校,我甚至还读过,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单从学技术来说不如直接入行学得快,在学校只是学点基础,学一些厂里不教的理论知识,入行后方便跟得上而已。你可以问一下认识的人,技校三年他们进步最快的时候是实习的那一年。”

    ——这个提问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所在,“单从学技术来说不如直接入行学得快”,这是中国许多职业院校做得不好的地方,培养出来的人才入行之后,还需要企业花很大力气再培养一遍。

    国内做得比较好的院校,以及德国、新加坡等在职业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他们的培养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订单式培养,产教融合。

    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校的很多课程,直接请企业的人来上的;大专生的实习,直接就安排到将来准备去就业的企业。

    这样学生在高职获得的教育,大学四年的成本基本是国家投入的;毕业之后,直接就可以成为企业所需的成熟的人才,而不是需要重新锻造一遍的新兵蛋子;学生毕业也不用为就业发愁。

    4、“大学不是够多了吗?每年新增人口在下降,说明什么?说明新生儿在下降,到以后还需要多少大学?你也看到了,这个县城大学建起来,很快就要产能过剩、生源不足了。”

    ——今年大学招生,培养的是18年前生的人。

    如正文所说,现在开始筹划,2027年开始招生,培养的是2009年以后生的人,按照1591万的招生量来设计,2009年-2017年的新生儿,都填不满学校,整整8届学生啊。

    而且如果稍微集约些,一开始一个班教室稍微挤一挤,坐60人,等学生减少时改为40人,这样还可以多续命3-5年。

    就是说,现在投资建学校,至少能用15年左右,15年对于你个人来说可能觉得很短,但对一个地方发展来说,时间已经长到足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只要投资收益算得过来,这样就很划算。

    5、“按照现在的趋势进行下去,十几年后,但凡是个人都能读大学。都是刷盘子,何必要用大学生刷,初中生不就好了。”

    ——让一个人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只能到餐厅里刷盘子,这不就是过去几十年以及现在,中考分流,所发生的事情吗?

    许多家长和学者反对中考分流,原因就在于,孩子这么小,潜能还没得到挖掘,就被放弃了,对那些成熟比较慢的孩子来说,很不公平。

    但如此不公平,却一直维持现状,你想过是因为什么吗?

    因为过去整个国家资本稀缺,钱有更好的去处。比如我把钱花在修建公路、机场上面,这样有利于外商投资落地,推动经济发展。所以,虽然为那些成熟慢的孩子多花点钱是有意义的,但排不上号呀。

    现在形势不一样了,该修的公路、机场修得差不多了,招商引资也快没人来投资了,你可不就得寻找新的增长机会吗?

    这样的时候,投资这些成熟得慢的孩子,价值就相对变大了。因为多花点钱培养,这本身就是投资,他们经过培养所提供的更高质量的服务,会产生比投资更大的价值,虽然回报率相对以前投资基建要低,但比现在投资基建更高。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在有产业发展机会的县城建高校,让孩子多接受下高中培养,给他们更多时间成长,而不是在初中毕业那会儿命运就被决定,这也是好事。

    至于大家都上了大学,却还是有人需要刷盘子,这个事情没法避免。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只要整体的投入大于产出,就依然是划算的。

    而且,如果大家都读了大学,谁也不愿意刷盘子,刷盘子的收入比办公室白领高得多的情况是不是就会产生了?如果坐办公室月薪5000,刷盘子月薪2万,五险一金和退休待遇又都一样,你选什么?

    以上都只是功利主义的算法,从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人生能有一段时间用来读书、学习,享受高等教育,而不是从初中毕业就开始进入劳务市场摸爬滚打,比大学生多工作6年才退休,不妨理解为社会福利的一种。

    6、“你的意思全民大学?技校、中专怎么处置?”

    ——前面计算大学毛入学率时,之所以只敢按90%算,就是因为还有一些年轻人,人家可能还是想只读个中专、技校就出来的。或者一些特殊人群,他们只需要读中专,比如从事按摩的盲人。

    还是那句话,学校是需要服务于国家产业发展。

    如果整个国家搞低端制造、维修能赚到钱,那中专、技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主流。

    但如果低端制造在中国已经没有利润空间了,相应的投资越来越少,产业必须走向高端化,那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是中专、技校所能满足的。那你只能裁撤、合并这些学校,转身去建高职院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