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版“双一流”+7,没大进大出但“内部调整”,不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3年前 | admin | 632次围观

    14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5年前,全国31个省区市的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首轮建设,约占普通本科高校11%,覆盖了12个学科大门类。根据首轮监测数据和成效评价,三部委依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按照“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原则,经过“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研究,确定了此次新一轮建设高校及学科范围,共涉及建设高校147所,总数比上一轮多7所。其中沪上共15校,新增上海科技大学。

    附:部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上海地区) 来源:教育部官网

    【不是划分“三六九等”】

    2017年9月,上海共有14所高校入围首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4所,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10所,包括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以及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海洋大学。

    而此次第二轮建设名单,则没有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此,教育部认为,“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事实上,从首轮建设情况看,一些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

    因此,新阶段的“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差异,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一流行列、不再细分,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上科大校园。

    “目前,学校前瞻性布局的重点学科和科研重点方向,与国家、上海市的战略性科技、产业需求高度契合。”新加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上科大表示,要发挥区位优势,更加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浦东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现大学校区和科创中心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同时发挥体制创新优势,用足用好院市共建、科教合作办学体制和实施高校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制度红利,破除束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性屏障教育部:双一流不是给高校分三六九等,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统筹国内外、校内外各方资源,激发办学活力;还要发挥办学基础条件优势,学校已经总体完成校园基本建设,牵头或深度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国家实验室建立了深度合作机制。

    【各校学科“有进有出”】

    从具体学科看,沪上入围“双一流”大名单的高校,存在一些“内部调整”,各学科专业“有进有出”,比如在复旦大学列入名单的20个学科中,存在变动的学科数量为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为新增学科,而首轮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不在其中,另一个偏工科专业“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则新入列。上海交通大学也比上一轮新增1个学科,系物理学,此轮建设学科总量为18个。在东华大学,共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此次新入选。

    总体上,第二轮建设高校和学科的认定,不作“大进大出”的调整。鉴于首轮“双一流”建设整体布局已形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基本体系,因此保持建设范围的总体稳定,有利于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保持定力、持续投入、汇聚力量、沉淀成果。

    上海交大李政道图书馆。(徐瑞哲 摄影)

    与此同时,“双一流”也在需求引导下进行布局调整。当前,“双一流”建设在国家重点急需的领域和方向上,在服务国家科技自强方面仍有补强空间。第二轮建设以“十四五”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指引,调整了建设学科的指南,对拟建设学科的匹配度、水平和发展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查,尤其加大了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按学科分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

    如同济大学在名单上新增的“生物学”隶属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生物学现有5个研究方向:干细胞与表观遗传,生物信息学,遗传、发育与疾病,蛋白质科学,生物材料、生物资源与药物。其中,生物信息学获批为教育部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干细胞与转化医学被纳入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范围。学科拥有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其中,高绍荣教授团队在细胞全能性建立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主持完成的“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获得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附:部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上海地区) 来源:教育部官网

    【“双非”高校争创一流】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双一流”对首轮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同类学科在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方面相对偏后的部分学科给予了公开警示,标志着相关学科应加强整改,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

    事实上,2016年“双一流”建设之初就明确实施统筹推进、动态调整机制。为激励督促,也是为了警示其他建设学科,在《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上,沪上有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在列。

    此外,国家鼓励建设高校主动对接需求、优化学科建设口径。允许个别建设学科所属的建设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目标定位,以及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情况提出申请,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咨询、三部委报国务院批准后作出调整。调整后,原学科就不再列入建设名单。比如,上海财经大学参加首轮学科建设的“统计学”调整为了“应用经济学”。

    上财方面表示,学校之前就确立“经济学与商学”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口径,涵盖统计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为更高标准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基于学校特色与实际,在充分论证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在新一轮建设中学校主动优化建设口径教育部:双一流不是给高校分三六九等,将一流建设学科调整为应用经济学。

    从复旦光华楼俯拍的复旦校园。(徐瑞哲 摄影)

    “双一流”在路上,并没有终点。根据《上海市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计划到2025年,若干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25个左右的学科领域(方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国内一流前列,更多地方高校和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更多学科进入国内学科前10%。

    目前,上海有不少非“双一流”的“双非”高校同样也有“高原高峰”。在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2021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上,上海市共有358个学科上榜,位列全国第三。其中,上海师范大学共上榜世界史、教育学等19个学科,成为市内唯一“双非”入围全国上榜总数的百强;同时,上海理工大学(15个)、上海海事大学(8个)等高校均榜上有名。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上榜了顶尖学科,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排名也在前5%,均在“学科为王”的时代争创一流。

    栏目主编:徐瑞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