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贵州黄平县民族中学556100自然地理知识的理解、应用

    1年前 | admin | 138次围观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民族中学 556100

    自然地理知识的理解、应用,是学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以全面突破的的主要问题之一。而气候类问题历年高考必考,在高复习中是重点突破的难点问题。欲让学生在这方面知识能运用自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透析气候知识和问题,建立简单实用的分析问题思维模式。透析气候类问题,要紧扣教材基础知识结构,明确气候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梳理气候的知识结构及与其相关的其他相关地理知识的关系,明确气候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可以理解和建立分析问题思维模式,巧解气候及其相关的各类问题。

    提纲挈领识教材,是透析气候知识结构,理顺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关键。从宏观角度讲,可以通过必修教材或第一轮复习资料的章节和内容编排,把握自然地理知识结构,从中梳理气候知识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分析气候知识在解决自然地理问题中的作用。就拿高考第一轮复习资料来说,不同出版社的资料,其章节和内容编排大同小异,自然地理部分都先复习“地球与地图”,然后复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再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之后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前三内容包括了中学自然地理知识的全部原理、规律,最后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必修教材(一)的结束,其实质是由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作为必修教材(二)人文地理知识的转承。必修一第一、二章的知识,主要安排复习地图、地球仪、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大气和水的运动,无不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第三章是气候成因和类型,及其与其他地理要素共同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区域性和差异,其实质是对气候影响因素的分项详细解读,为第三章气候的成因和类型分布等问题的综合分析打好基础。必修(二)主要内容有人口、城市、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人地协调发展四大方面内容,都与气候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必修(一)、必修(二)作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原理、规律的呈现,为必修(三)区域地理奠定知识基础,为人口、城市、生产、交通等形成综合分析提供基础知识支撑。从整个必修教材的章节和内容编排上看,气候知识几乎无孔不入、关系复杂、作用明显。从微观上说,“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一节内容中,关于气候作“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的描述,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下垫面”、“人类活动”四大方面。这一描述虽然没有作气候知识在地理知识结构中的位置的相关论述,但教材的这一内容编排,实际上体现了气候的纵向知识结构。所以,在透析气候知识的过程中,应将教材的纲领知识作为关键问题去突破。

    把握气候的纵向、横向知识联系,是透析气候类问题的必然要求。气候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中的重要要素,内涵主要包括气温、降水两大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时空分布规律、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外延涉及地球结构、地球运动,以及地球大气、水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形、植被、水文、土壤、人口、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的成因、特点、分布等多方面问题,是高中地理知识中渗透最具深度和宽度的知识要素。其中,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理、影响因素、变化规律,是掌握它们的分布规律的基础,是进行其区域差异和成因分析的前提,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内因所在。如纬度、昼夜长短、大气状况、下垫面状况,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要综合考虑,明确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其次,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是气候知识的外延,是气候知识、原理、规律的运用的主要内容,也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地理素养的重要命题立意,如农业区位分析、流域开发、内河航运价值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所以,高考复习中,要求学生必须深挖气候的纵向、横向知识联系,才能在众多考题中,判断题目的问题设置是否与气候有关;若有关,才进一步确定考点在气候知识网络中的位置,以此为依据作出解答。

    紧扣“气候的影响因素”,建立简洁分析模式,是巧解气候类问题的重要环节。高考试题中,气候类问题多以考查气候特点、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和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为主,在审题、分析问题时,只要确定问题属于气候类问题,就可以按“气候的影响因素”列举的四大因素进行筛选和确定解题、答题方向。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讲,是气候的综合阐述,重点之一是“气候的形成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运动”、“下垫面”、“人类活动”四大因素中。结合教材内容、训练过程和考试需要,可以构建如下分析问题思维模式:

    第一,气温问题。首先明确纬度,结合温度带的划分,确定所属温度带(即热带、亚热带、温带等),锁定气温基本状况;然后再结合下垫面和人类活动情况对判定结果进一步调整和审定,如山地地区则结合海拔高度、沿海地区则考虑是否受洋流影响或受什么性质洋流影响,内陆荒漠地区则关注温差等。简单地说,气温问题的分析模式是“先纬度后下垫面,参考人类活动”。

    第二,降水问题。首先考虑大气环流,即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其中,三圈环流指各气压带和风带,即先确定是受什么风带或气压带的控制,再根据各带降水特点和原因加以分析,确定降水情况;季风环流是指季风,只有涉及东亚、东南亚、南亚时,才考虑季风环流。其次气候高考题,考虑下垫面,如是否是迎风坡、是否受暖流影响等。最后考虑人类活动,如城郊热力环流、水库等。简单地说,降水问题的分析模式是“先大气环流后下垫面,参考人类活动”。

    其他气候要素气候高考题,如温差、光照等,多建立在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去理解。气候涉及的知识点多,原理性强,需要透析气候及其相关知识,建立简洁的分析问题思维模式,才能解决好气候的相关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