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冬“三重”拉尼娜或延续到今年底或更久

    2年前 | admin | 196次围观

    本报记者 王菡娟

    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即北半球出现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季

    “三重”拉尼娜意味着什么?今年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在中国气象局11月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对今冬“拉尼娜”事件进行解读。

    为何连续三年现身?

    “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小女孩”),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监测结果显示,从2020年8月至今,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偏低状态,尤其在2020年秋冬季、2021年秋冬季以及今年秋冬季,这三个时间点附近的海温明显偏低,也就是出现3次过程性“低谷”,前后跨越3个冬季,因此被称为“三重”拉尼娜事件。

    “‘三重’拉尼娜事件并非其一年一年不断叠加,在第三年集中‘发大招’,因此不代表气候影响会加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累积效应。”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

    历史资料显示,北半球出现连续两个拉尼娜冬季较为常见,但连续3个则不多见。

    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将拉尼娜事件与冷冬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确有其根据,2008年南方发生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原因就是拉尼娜所致。

    然而,当前全球正处于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暖与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会“中和”吗?

    周兵强调,我国冬季是“冷”还是“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不是唯一因素。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以及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换句话说,虽然拉尼娜年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冷冬。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这意味着出现强烈冷冬的可能性不大。但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

    “在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气温的波动将越来越大,而拉尼娜事件又增加了极端异常气候事件出现的概率。因此,无论是冷冬还是暖冬,都需要格外关注阶段性的剧烈降温和严寒天气。”周兵说,今年南方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需要防范其对交通出行、电力和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扰乱全球气候?

    今年最流行的冬款鞋_今年是冷冬_淘宝网今年最流行的时尚女装冬

    从去年开始至今今年是冷冬,澳大利亚频遭洪水侵袭。究其原因,拉尼娜是“捣乱者”之一。拉尼娜虽是“小女孩”,但她发起脾气来却能量巨大,可影响全球多地气候。比如,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容易出现洪涝;南美沿岸附近地区降水减少,非洲中部、美国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南海-西太平洋台风活跃。

    对于我国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夏季的主要雨带会偏北,导致华北到河套一带多雨,南方降水偏少,出现所谓的南旱北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图拿反了”,尤其是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明显偏少。

    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带来的影响就是如此。在2021年,我国出现了夏季主雨带位置偏北,降雨量华北偏多1.6倍,西北偏多7成;华西秋雨异常,雨量偏多近9成。今年,这一状况依然存在,今年夏季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南方地区的平均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少。

    全球多地气候异常会给粮食生产带来威胁。从统计概率看,拉尼娜事件与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产量之间有很强的对应关系。拉尼娜期间,加拿大小麦、美国玉米和阿根廷大豆等减产风险指数较高,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也有减产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叠加了全球变暖背景,拉尼娜事件气候影响的特点也在发生改变。

    因此,专家建议,需要加强对拉尼娜事件自身强度的研判并分析不同区域可能受到的影响今年是冷冬,预估极端事件的累加放大作用。

    《人民政协报》(2022年11月10日第06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