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房室阻滞的诊断与应用

    2年前 | admin | 163次围观

    房室传导阻滞(auriculo-ventricularblock AVB)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个部位(有时两个以上部位)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激动自心房向心室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传导速度延缓或部分甚至全部激动不能下传的现象。房室阻滞可以是一过性、间歇性或持久性的。持久性房室阻滞一般是器质性病变或伤损所致。

    根据传导障碍的轻重程度可分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心电图诊断条件如下:

    1.一度房室阻滞: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来自心房的激动均可下传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0.21s(14岁以下儿童为0.18s),每个P波之后有QRS波群。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图14-8-2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14-8-1正常P-R间期的最高限度表

    心率(次/分)70以下 71~90 91~110 110~130 130以上

    :房室传导_榆林金阳小区3室房_石家庄市正定县清馨花园3室房

    14~17岁0.190.18 0.17 0.16 0.15

    7~13岁0.18 0.17 0.16 0.150.14

    11/2~6岁0.17 0.165 0.1550.145 0.135

    11/2岁以下0.16 0.15 0.1450.135 0.125

    2.二度房室阻滞:一部分心房的激动不能下传心室。根据有无Wenckebach现象(文氏现象)分为二种类型:

    Ⅰ型:亦称莫氏Ⅰ型(Mobity Ⅰ)即文氏型阻滞。P-R间期依次呈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不能传入心室,发生心室漏搏一次,心室漏搏后,P-R间期缩短,以后又依次逐渐延长,这种周而复始的P-R延长现象、称为文氏现象。因为P-R间期逐渐延长时、每次递增值逐为减少、所以出现了R-R间隔逐渐缩短的规律性变化,而且阻滞的长间歇小于任何短R-R间歇的2倍(图14-8-22)。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按一定的房室传导比例下传:房室传导,常见者为4:3或5:4、即4个P波有3个下传至心室或5个P波有4个下传至心室。

    Wenckebach现象与心室率规律性变化示意图

    图14-8-22Wenckebach现象与心室率规律性变化示意图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3:2房室传导

    图14-8-23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3:2房室传导

    Ⅱ型:亦称莫氏Ⅱ型(MobitgⅡ),即无文氏现象的二度房室阻滞。表现为P波规则的出现、P-R间期固定不变、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脱漏。

    有的学者把3:1或更高程度的二度房室阻滞(如4:1、5:1、6:1等)称为高度室阻滞。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图14-8-24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三度房室阻滞:

    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至心室而引起房室脱节、心房与心室的活动分别由各自的起搏点控制。

    (1)完全性房室脱节,心房率快于心室率,表现为P波频率较QRS波群高,两者之间无固定关系。

    (2)心室率慢而匀齐,心室起搏点如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上,则QRS波群形态正常:房室传导,频率常在40次/min以上。若起搏点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下,则QRS波群呈宽大畸形,频率常在40次/min以下。

    一般说来,阻滞程度越高,心肌损害越重。它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心功能状态、阻滞部位、持续时间等因素,其中阻滞部位尤为重要。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阻滞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束分叉以上、程度轻、多可恢复;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阻滞的阻滞部位大多在房室束分叉以下,予后较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