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球的地理意义-说课稿》教案

    2年前 | admin | 245次围观

    可编辑修改精选文档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球自转地理意义-说课稿》教案6一、说教学资源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鲁教版高一上册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大量图片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可编辑修改精选文档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理 自转 地球,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三、说教法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四、说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可编辑修改精选文档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施教流程【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一)地球运动的方向【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

    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二)地球运动的周期【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可编辑修改精选文档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可编辑修改精选文档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可编辑修改精选文档2.地方时的产生【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教师演示】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 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至于 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 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 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 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地理 自转 地球,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 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拓展创新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 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 可编辑修改精选文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 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说预期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 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 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 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

    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 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 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 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 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 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