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5日午夜,德国仅剩的三座仍在运行的核电站结束了它们的使命,这一刻标志着德国在福岛核事故后逐步放弃核电的进程结束,就此告别长达60年的核电时代。然而,德国人关于核能的长期争论却没有就此结束。
告别核电
这三座核电站分别是:位于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的埃姆斯兰核电站,位于东南部巴伐利亚州的“伊萨尔2号”核电站,以及位于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内卡韦斯特海姆核电站。
此前,随着德国的核电时代接近尾声,这三座核电站的发电量已十分有限,仅占德国总发电量6%左右。如今,德国近一半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近三分之一电力依赖煤炭。
然而,这一刻仍然意味着一个时代终结和另一个时代到来。自20世纪60年代德国第一座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营以来,核电一直在德国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但也存在争议。
据报道,当地民众15日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发起了两场情绪完全不同的活动。
一边是反对使用核能的人士庆祝他们坚持了60年的战斗取得胜利。这派环保人士认为,使用核能比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的代价更大,维护核电站运营也需要巨额投资,还不如把这些钱投向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这场持续至今的环保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绿党,该党目前是德国执政联盟的一部分。
另一边是反对关闭这三座核电站的抗议活动。这派人士认为,在亟须应对全球变暖的当下,政府却越来越依赖化石燃料,而不是使用碳排放水平更低的核能,况且不少欧洲国家正着手新的核电开发。
这一派的论据之一是,德国政府去年7月批准重新启动或延长运营已列为淘汰目标的十多座煤电厂,以节省天然气用量、预防冬季能源短缺。为应对能源紧张局面,不少欧洲国家都在采取类似的“以煤补气”措施。
德国自由民主党副主席沃尔夫冈·库比基说,关闭这些安全、现代化的核电站是一个“巨大错误”,将在经济和生态领域带来后果。
微妙的是,勃兰登堡门曾是德国分裂的标志,也是德意志统一的象征。如今,似乎又有一堵墙横亘在德国人中间。
上周,德国公共广播联盟公布民调结果显示德国将全面淘汰核电,59%的德国人反对关闭核电站,另有34%赞成。老年人和保守派选民对使用核能的支持最为强烈。
另一项舆观民调则揭示了一幅微妙的图景——65%的德国人支持上述三座核电站暂时继续运行,另有33%希望永久保留核能。
争论持续
不过,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此前在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做出放弃核电的决定,却是受到不少民众支持的。甚至有观点认为,这是当时德国国内弃核舆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默克尔政府作出的妥协,尤其考虑到默克尔此前是“挺核派”,以及当时的地方选举背景。
当时,默克尔领导的政府视福岛核事故为“转折点”,决定逐步关停境内全部17座核电站。按计划,上述三座核电站原定于2022年内“下线”。与此同时,德国将目光转向了可再生能源,并计划到2030年实现80%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乌克兰危机成为又一个“转折点”。去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与美国一道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但制裁的反噬作用令欧洲深陷能源危机,尤其是对德国等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欧洲国家而言。当时,由于担心冬季能源短缺、价格飙升,德国国内要求继续使用核电的声音高涨,甚至连一些绿党成员的态度都略有软化。
在此背景下德国将全面淘汰核电,德国总理朔尔茨去年10月提议,暂缓全面放弃核电的计划,允许仅存的三座核电站全部运转至2023年4月中旬。
眼下,德国告别核电时代也给决策者留下一道难题——如何在这个欧洲工业大国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逐步摆脱对煤电的依赖,并实现清洁能源转型。如果德国未来面临能源短缺、价格上涨等情况,或许有人要为放弃核电的决定埋单。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漫长的核电站拆除过程结束后,放射性废物如何处置。路透社称,德国须在2031年之前为大约1900个装有高放射性核废料的桶找到处置地点。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对发展核电持不同态度。与德国放弃核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典、法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正着手新的核电开发。
巧合的是,欧洲最大核电机组——芬兰奥尔基卢奥托岛核电站3号反应堆16日早些时候正式投入日常运营。这是芬兰40多年来首次投入运营的新核电机组,也是欧洲16年来投入运营的首个核电机组。
预计该核电机组将持续运营至少60年,满足芬兰约14%的电力需求,有助于减少芬兰从瑞典和挪威进口电力的需求,稳定芬兰电价,并在芬兰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邮箱:)
栏目主编:杨立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