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强对流天气的难以预测性是国内外天气特点

    2年前 | admin | 183次围观

    进入汛期,雷电、冰雹、大风、短时强降雨频繁发生,俗话说“雹打一条线”、“雨隔一条路”等,这些都形象说明强对流天气的特点。

    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之所以是所有的天气类型中最难预报的,原因还要从它究竟是什么、怎样发生的说起。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天气变化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飑线、龙卷、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容易造成灾害,破坏性比较强。此外,局地性较强,空间尺度较小,持续时间或者生命期比较短,却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强大的力量。这一特性使得强对流天气家族中的每种天气现象都拥有着极强的破坏力和灾害性。

    在我国,强对流天气常发于春夏两季,这两季发生的强对流天气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在春季,经常出现的是冰雹大风,容易破坏建筑物,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则会摧毁农作物,破坏农业设施。强对流天气多发生在夏季,这段时间里气温高、湿度大,为对流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温度层结和水汽条件。在一天当中对流天气往往形成在午后到傍晚,有时可以持续到前半夜,这和气温的日变化密切相关。夏季经常“光临”的则是短时强降水以及雷暴大风等,排水设施较差的城市可能引发内涝,而在地质结构薄弱的地区,易出现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短时强降雨也会使江河湖水位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引发洪水,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尺度小又迅速发展的天气系统,在气象上来讲是预报的难点。在目前的观测条件下,不仅是中国,放眼世界各国强对流 预报 书,对于其信息的掌握也都还不够全面,因此对这种天气的认识和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强对流天气的难以预测性是国内外从事气象预测和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共识。

    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于可能性的预报都只是潜势预报,即在某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段里,某个地区可能会有对流天气的发生。由于时段较长,所以只能给出一个大范围的预报,并不具有特别针对性。所以为了做好有针对性的服务,世界各国就采取临近预警方式来加强服务和指导。

    短时强降水当属强对流家族中较容易预报的一种天气现象。夏季很多降雨场常常是稳定性降水和对流性降水混合的,对流性降水往往在短时间内降水量很大,带来的影响也非常大。近年来,我国在短时强降水落区预报准确率逐年稳步提升的同时,小时雨量强度的预报提高了强对流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雷电灾害是强对流天气造成的主要灾害之一,由于雷电形成迅速给其预警预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国内外科研和业务人员围绕雷电短时预报做了大量的研究,利用中尺度观测系统、雷达、卫星和雷电定位系统等获得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开展了雷电天气的临近预报技术开发和业务化,例如美国目前可以给出3小时后的雷电发生概率产品。我国的雷电预警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发近年来才刚起步,主要以雷电临近预报产品和雷电预警预报系统为主。但雷电的预警预报由于受对雷电本身物理过程认识不足等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十分成熟的业务系统。

    冰雹的预报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只要大气条件适合,在任何地方都会有冰雹出现。同时,预兆冰雹出现的特征容易被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天气特征所掩盖,这就更增加了预报的难度。目前数值天气预报可以给出冰雹形成的一些相关气象要素条件,但并不能直接给出冰雹大小的最终预报结果。冰雹的预报主要还是通过预报员对各类天气要素的把握,再根据历史资料等综合分析而得出。目前冰雹预报的重点在于报准“下不下”,而预判冰雹大小,涉及的要素更为繁多,机理更加复杂,目前还只能是粗略的估测,无法应用到业务中。气象专家试图通过雷达回波识别冰雹粒子的大小,通过冰雹探测算法,判别出现各尺寸冰雹的概率、强冰雹的概率并估计最大冰雹直径。这一方法可用于距离天气发生1小时内的临近预报强对流 预报 书,目前尚不成熟,效果还有待检验。在对冰雹的预报上,目前只能更多依靠多普勒雷达进行连续监测,尽可能在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临近时刻发现冰雹特征,并及时通过预警的形式向公众发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