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新知网】初中地理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形成原因及解析

    1年前 | admin | 104次围观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华北平原是如何形成的?, 华北平原形成原因

    华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一亿三千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那时北方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高耸的太行山。到了距今三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太行山再次抬升,东部地区继续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东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状冲积平原,由于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挟带大量泥沙,自西而东冲刷和堆积到东部低洼地区,使古冲积扇面积不断向东延伸扩大,最后终于形成了坦荡辽阔的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的形成

    华北平原也叫黄淮海平原

    是由 黄河 淮河 和海河 在携带上流泥沙的情况下冲击形成的

    见初中地理第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

    概况

    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近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千米。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的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冲积扇东缘与山东丘陵接触处,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受洪水内涝威胁,形成盐碱地。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 8~15℃ ,冬季寒冷干燥 ,最冷月( 1月 )均温0~-6℃,夏季高温多雨最热月(7月)均温28℃,年均降水量为600~800毫米;无霜期6~8个月 ;日照充分,大部分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2300~2800小时 ,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和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菸草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铁矿等,有中国著名的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东部渤海、黄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晒海盐,有著名的长芦盐区和苏北盐区,以及重要的盐碱工业基地。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蓟)、邯郸、开封、商丘、淮阳等。

    水资源

    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35立方米/年,不足全国的1/6。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已成为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北京、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已占总供水量的70%以上。

    调查表明渭河平原春旱的原因,华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资源为227.4亿立方米/年。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168.3亿立方米/年,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24.2亿立方米/年。

    200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212.0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78.4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84.2%。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33.6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15.8%。

    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总体上为106%,深层地下水为139%。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深层地下水头持续下降,全区深层地下水头低于海平面的范围已达到76732平方千米,占平原区总面积的55%。

    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前京津冀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圈定了23处应急供水地下水源地,应急供水潜力为10亿立方米/年

    华北平原主要是怎样形成的?

    华北平原形成过程:

    华北平原在中生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断块活跃,古近纪形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堆积范围扩大,形成连片的大平原;同时边缘断块山隆起;新生代相对下沉,形成较厚的沉积。

    黄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扇缘向东直逼鲁西南山地丘陵的西侧。黄河冲积扇的中轴部位淤积较高,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分隔南北。历史时期黄河频繁迁徙,北至天津、南及苏北的广大平原遍受黄河影响。黄河冲积扇上尚保留有决口改道所遗留的大量沙岗、洼地、故道等地形。

    华北平原地貌特征: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丘、徐州一带达5000米。华北平原的面积还在扩大。

    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冲积而成。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公里。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

    海河流域春旱原因_渭河平原春旱的原因_华北春旱原因

    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以致黄河决溢、氾滥、改道频繁。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由于春季蒸发量上升,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少,加之以人为原因,华北平原常会出现春旱的问题。

    华北平原的形成,归功于--

    华北平原的形成,归功于黄河、海河和淮河的泥沙,其中主要是黄河泥沙。

    成都平原是如何形成的?

    成都平原的形成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6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远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广大农田,成为四川省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都江堰灌溉范围比50年代初期大为扩大,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耕地集中连片,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土地利用率高达60%以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养猪水平向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猪基地。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溼。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

    四川盆地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地形上有什么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渭河平原春旱的原因,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选自顾晓波等编《中学生无师自通丛书地理篇》)

    华北平原大概在多少年前形成的

    华北平原在中生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断块活跃,古近纪形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堆积范围扩大,形成连片的大平原;同时边缘断块山隆起;新生代相对下沉,形成较厚的沉积。[

    松嫩平原是如何形成的?

    顾名思义,松嫩平原主要是有松花江和嫩江两条江河冲击而成。

    渭河平原是如何形成的

    渭河平原是断层构造一侧下沉形成的低地谷地构造地貌

    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 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

    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由于地壳运动,太行山及其以西黄土高原缓慢抬升,太行山以东整体缓慢下沉。海河、黄河、淮河每年都要挟带大量泥沙,自西而东冲刷和堆积到东部低洼地区,使古冲积扇面积不断向东延伸扩大,最后终于形成了坦荡辽阔的华北平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