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星经纪人收入 流量明星是粉丝和经纪人打造的注水牛肉

    1年前 | admin | 147次围观

    小然他们会重点监测三个互联网平台:微博、豆瓣和兔区。这三个迥然不同互联网场所,在饭圈眼里有着不同的功能。

    豆瓣一些小组讨论热度高的话题,很有可能会发酵成事件。而兔区是晋江一个匿名论坛,关于明星的八卦、爆料、谣言经常从那里传出。不过豆瓣和兔区都比不上微博重要。

    自从微博转向做娱乐后,基本每个明星都会去微博上注册一个认证账户。微博也成为粉丝们围观偶像,并有望与偶像发生互动的互联网场所。

    当偶像的作品、代言、话题在微博上出现后,主动去转发、评论、点赞已经是粉丝的基本义务。购买微博号去抡博(指转发微博),是不少粉丝追星的日常成本。

    ▲ 某抡博软件界面,图片来自网络

    小然告诉爱范儿,他们一般会买号,然后把这些号绑到一个软件里,接着在软件里设置相应的转发量,付钱后,软件就会自动转发。

    微博号的生产、养号和分销,与微信账号一样,有完整的黑产链条。不同类型的号价格不一样,价格会随着市场波动。

    由于微博的系统会识别出这种自动转发的行为,他们买到的号抡博过多了就会被封,封了以后这个号没法再用,但是之前所转发的内容依然会存在。

    追星很花钱的,一个粉丝为了偶像买号抡博,一天花个几百几千的,在饭圈很正常。

    今年 2 月 3 号起,微博宣布微博转发、评论计数的显示上限均为 100 万,即使转发、评论实际数量超过 100 万,在微博页面上也是显示为「100 万 +」。

    爱范儿曾问饭圈的另一个粉头,这个调整是否会影响他们日常为爱豆打榜加油,这位粉头表示:

    这让她们的工作轻松多了,因为抡博起码有上限了。

    微博上可以刷量的地方很多,除了单条微博的转发、评论,热搜榜、热门话题榜也是刷量的重灾区。「5 万元可送你上微博热搜榜前三」,这些操作的背后是网络黑产有组织的刷榜。

    2018 年 12 月,微博表示通过技术手段构筑防御屏障的策略,已经堵不住刷量大军,因此决定对刷榜的直接受益者进行处罚:对于存在刷榜行为的热门话题及主持人,对于流量异常搜索词及指向对象进行连带处置。

    平台的规则在升级,黑产的操作也会跟着变化。在 @微博管理员 公布的这条消息下,倒是一群愤懑不平的粉丝在投诉微博的限流。

    用虚假数据撑起来的商业模式能撑多久?

    一个偶像通过微博发了某条代言广告和新作品,转发量的增长在刷量软件的加持下,如同啤酒刚被倒出时升腾的泡沫。评论区里人声鼎沸,粉丝为自己偶像所获得的「成绩」心潮澎湃,不过最终受益的终究是明星工作室或者经纪人公司。

    有业内人士表示,明星工作室与粉丝站之间都会相互接触,工作室不仅会为粉丝后援会预留明星活动的门票和应援位置,也会给粉丝团下达「追星任务」。

    这些任务需要粉丝花费精力和时间,也需要钱包里的真金白银。

    在广告主看来,明星所发微博的转发量、话题量、曝光量、播放量,是量化明星商业价值的重要参考值。数据越大,营销结案报告固然越好看,这些「好看的数据」意味着带话题、带购买力。

    流量明星生产的过程离不开数据泡沫,这个行业公认的秘密已经让一些广告主开始觉得:这些数据即使掺水,那也是人力 + 财力堆起来的,如果没有人给某个艺人花钱,也没有粉丝给他 / 她做数据,那他 / 她的商业价值也更低。

    ▲ 2018 年大型选秀节目,创造 101

    事实上,从当年的超级女声,到现在的女团和男团选拔,艺人成为明星偶像的其中一股力量就是粉丝投票。这些偶像本身就是被流量推上娱乐圈舞台 C 位的,那么人们潜意识里也要求他们在社交平台有一定的号召力和人气值。

    于是一些明星工作室和经纪人也不得不参与到艺人数据造假中,可以说,流量明星就是粉丝和经纪人一同打造的注水牛肉。

    微博音乐博主 @音乐车祸现场 曾经吐槽表示,刷量让他们接营销推广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做了。

    很多流量艺人完全虚红,客户以为这艺人很红,花钱给音乐号推艺人作品,想带带相关节目或者产品,结果发出来一点水花都没有,活粉路人少的可怜。

    点开艺人的微博一看转发却是几十万起跳,都是没内容的重复转发。不过虚红的艺人在他们这些音乐号这里就会露馅,「这样客户或者有些音乐号还得自己买数据营造得好看点」。

    因为大家都刷,你不刷你诚实但就会显得好像你不红,结果就变成了三方诈骗互相营造一种互捧都红的泡沫假象。

    青菜萝卜一样的艺人通过数据造假虚红而广告不断,诚实本分出歌不刷榜的歌手就被品牌广告主看轻。大概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吧。

    ▲ 大概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图片来自:微博

    当注水牛肉被用来煮菜

    虚假数据这个环环相扣的恶性循环中,粉丝、明星工作室、营销团队深受其害,但最受伤的应该是被虚假数据蒙蔽了双眼的广告主。

    LC 是广州一家广告公司的客户经理,她的客户是快消行业某著名外企旗下的化妆品品牌。策划执行推广活动,邀请当红的流量小花小生在微博上宣传产品,是 LC 的常规营销项目和日常工作。

    LC 告诉爱范儿,KOL 流量造假很普遍,不同 KOL 的粉丝性格和刷量习惯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广告主有时候为了更好的数据,大家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数据造假。

    为了在微博的推广活动中撇掉流量泡沫,他们的做法是让 KOL 在微博中引导电商搜索,也就是让粉丝(消费者)前往指定的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再下单购买产品。

    他们通过商品的销售数据来确定这些 KOL 是否值得继续合作,那些在微博上数据虚高却没法带货的 KOL 就会被淘汰。

    然而不是所有与流量明星、KOL 的商业合作都有试错的机会,这两年饱受其害的还有电影业的制片人和出品方。

    ▲ 电影《爵迹》集齐一众流量小花小生

    从 2016 年开始,选用了流量明星的电影纷纷遭遇滑铁卢,这些流量明星也被业界称为「票房毒药」。

    当时标志性的拐点就是 2016 年集齐杨幂、林允、吴亦凡、王源等流量明星的《爵迹》,制作成本接近 2 亿,票房收入为 3.8 亿,按照票房分账算下来,这部电影是出品方的一次亏钱买卖。

    ▲《欧洲攻略》的票房连梁朝伟也没法救

    2018 年,由迪丽热巴、王俊凯主演的《解忧杂货店》,吴亦凡、唐嫣主演的《欧洲攻略》,票房收入相比他们在微博上的数据热度,说惨不忍睹也不为过。

    用流量明星做电影主演,相当于用注水牛肉来煮菜,不过观众已经开始不买账了。从这两年开始,国内一些普通观众已经被电影市场训练得拥有「根据流量明星躲避烂片」的技能。

    那些围绕在流量明星周围的虚假流量,就像当年街头卖唱的艺人一样,请了一群人做托帮自己当众吆喝,只是场地从街头变成了微博,观众也不那么好糊弄了。

    题图当选为 NBA 新春贺岁片形象大使的蔡徐坤,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