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伴放线聚集杆菌生物学特性 伴放线放线杆菌外膜蛋白的提取及其生

    8个月前 | admin | 46次围观

    【摘要】:目的:提取伴放线放线杆菌外膜蛋白,将不同浓度的外膜蛋白溶液作用于小鼠巨噬细胞,比较不同血清型伴放线放线杆菌外膜蛋白电泳结果的差别,观察不同浓度的外膜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IL-1β的影响。方法:1取3种不同血清型的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菌株D7S、SA716和SA1151,培养三天后观察菌落生长状况。2分别培养收集菌细胞,并配置菌细胞悬液,利用SDS-PAGE电泳和考马斯蓝染色方法记录电泳条带的分布。3采用超声破碎及超离心技术提取三种血清型伴放线放线杆菌的外膜蛋白,利用SDS-PAGE电泳和考马斯蓝染色技术分析鉴定三种外膜蛋白的分子量。4使用三种不同浓度的外膜蛋白溶液刺激对数生长期的小鼠巨噬细胞R264.7,设立空白对照组和3个不同浓度外膜蛋白实验组,分别在第12小时和第24小时时采用ELISA检测每孔中IL-1β含量,实验重复3次。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IL-1β的差异。结果:1粗糙型伴放线放线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下呈单独、成对或是呈小团生长,呈半透明圆形菌落,菌落边缘不规则,紧密贴附在琼脂表面。2全细胞电泳图发现三种菌株的蛋白带在10~200Ku之间分布均匀一致,未见明显差异。

    3外膜蛋白电泳图发现三种菌株有共同的6种蛋白带,分子量分别是100、75、64、45、34、31Ku;SA1151和SA716存在共同的29Ku蛋白带;D7S和SA716存在共同的27Ku蛋白带;SA1151存在清晰的110Ku蛋白带。4三种不同浓度外膜蛋白溶液产生的IL-1β含量在作用时间为12小时时IL-1β含量有差异(P0.05),分别为120±4.36pg/ml,110±13.11pg/ml,150±17.69pg/ml;作用时间为24小时时IL-1β含量有差异(P0.01),分别为80±12.12pg/ml,280±19.31pg/ml,320±20.07pg/ml;不同作用时间下同种浓度外膜蛋白溶液产生IL-1β含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菌株在含血液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7℃培养2~3天后,即可形成直径约1mm的菌落。2实验中3个血清型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菌株之间的全细胞电泳结果未观察到明显差异。3从不同血清型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菌株之间的外膜蛋白电泳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4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伴放线放线杆菌外膜蛋白刺激小鼠巨噬细胞产生的IL-1β含量不同,浓度越高产生的IL-1β含量越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