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命最初形态是病毒 《血疫》——一个并非只讲述病毒的故事

    1年前 | admin | 187次围观

    宋征

    《血疫》是由美国纽约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创作的一部非虚构作品。自1994年作品问世以来,《血疫》已经售出了三百多万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出版。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在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长大,之后就读于波莫纳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拥有英语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对非虚构类纪实文学和新闻工作产生了兴趣,于是着手创作。他尤为擅长科普类写作。1984年,他的一部天文学题材的作品《第一道光》获得了美国物理学学会的科学写作奖。1992年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高危地区的危机》的文章,后来他将这篇文章的内容扩充,完成了《血疫》这本书的撰写。此书一经上市,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血疫》占据《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榜首长达61周。1995年,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电影《极度恐慌》就是受这本书的启发拍摄而成的。2019年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美剧《血疫》又在美国上映。本书也为他赢得了美国疾控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是唯一一位以非医生身份获得此奖的人。从那以后,普雷斯顿继续关注科学问题,写了一些关于根除天花、保护红杉林和钢铁工业的书。由于2014年西非再次暴发大面积的埃博拉疫情,《血疫》这本书再次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普雷斯顿也开始重新关注埃博拉疫情,参加了很多关于这种疾病的采访,还为《纽约客》写了几篇关于埃博拉的文章。

    《血疫》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埃博拉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病毒埃博拉的经典之作。连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都说:“《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虽然本书属于非虚构类图书,但理查德·普雷斯顿以小说般生动的笔法,通过大量描写和渲染,既表现了人类在埃博拉攻击时的脆弱不堪,也描述了人类在抗击埃博拉时的英勇。本书像一幕电影,作者会带着你走近这种神秘而古老的病毒,让你坐在安全的观众席上,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种杀人见血的病魔带给观者的恐惧和紧张。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叫“埃尔贡山的阴影”,它描述了丝状病毒的历史,包括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首次暴发时的情况。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是流感的四千倍,其最厉害的一种亚型致死率达到惊人的90%,被冠以“生命的黑板擦”的外号。艾滋病给人十年造成的伤害,埃博拉只要十天就可以办到。在埃博拉病毒面前,艾滋病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在第二部分 “猴舍”和第三部分“溃败”中,普雷斯顿详细描述了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发现莱斯顿病毒(埃博拉的一个亚型),以及疾病控制中心和美国陆军随后采取的行动。最后,在第四部分“奇塔姆洞”中,普雷斯顿描述了他对非洲一个山洞的探访,他怀疑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就隐藏在这个神秘的山洞之中。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剖析下《血疫》中表达的主题。全球化悖论

    在《血疫》一书中,理查德·普雷斯顿用了一定的笔墨来描述全球化是如何使致命的流行病成为整个人类要面临的危险。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开篇,讲述了一位移居肯尼亚的法国人查尔斯·莫奈在去埃尔贡山的奇塔姆洞游览之后出现了被病毒感染的症状,当地医生无法救治,建议他去东部非洲最好的私立医院——内罗毕医院。于是他搭乘飞机去了内罗毕医院。作者在这里谈到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坐飞机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所有的城市,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病毒创造了环游世界的机会。书中另外一位感染者是传教士医院的一名护士玛英嘉,她一心想出国深造,所以故意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来到金沙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首都)的一家医院看病。无意间,使这个人口密集、拥挤不堪的城市面临恐怖的威胁。这里作者又提到,虽然金沙萨的高速公路被视为现代化的象征,但它也成了助长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帮凶。书中体现全球化所造成的危险最有力的例子当属第二部分的“猴舍”,有一批猴子从菲律宾远涉重洋被运到了弗吉尼亚,后来科学家们从这批猴子身上检验出了大名鼎鼎的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助力下,病毒轻易地就从地球的一端被带到另一端。全球化将神秘而恐怖的非洲古老病毒带到了美国,一度给这个自以为全球老大的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恐慌。同时也向大家展示了埃博拉病毒适应和利用现代文明世界的本领。

    我們现代人引以为傲的交通工具:飞机、轮船、高铁等,它们使整个世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现代文明发展下的全球化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便利,但同时一不小心,它也许又会给人类招来灭顶之灾。当我们意识到全球化这个双刃剑效应时,应该如何趋利避害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正如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丰硕果实,同时我们也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失去了很多东西。从而引发我们辩证地看待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恐惧和脆弱

    恐惧是本书中另一个主题,我们能够在书中所有人物身上看到他们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有可能被感染的恐惧、对失去亲人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在书中的几条时间线中,作者分别讲述了1976年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1980年的马尔堡病毒、1989年的雷斯顿病毒,被这些丝状病毒感染后的最初的表现是头疼、疲倦,接着是浑身出现血点。它们会袭击人体内除骨骼和骨骼肌以外的全部组织和器官,寄生在细胞里,在血液里造成凝块,导致全身出现坏死点。随着病情发展,感染者会成为一个充满病毒的人体炸弹,流出的每一滴血都包含无数个病毒粒子。病毒会摧毁感染者的大脑,在临终前造成痉挛,四肢胡乱踢打,血液飞溅。书中作者也用大量笔墨生动地描述了这些病毒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我们在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绘:“丝状病毒以令人惊骇的速度极快繁殖,撑爆每一个细胞,到最后,患者会像一个包着血汤而被扎破了的气球般,从每一个能够流血的地方不断涌出大量散发恶臭的污血——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肠道。这些带着黑色结块的污血含有大量致命病毒,一旦沾染,致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而我们尚没有任何医疗防御之力。” 这样的描绘有时令人忘记了它只是书中的文字,仿佛将读者带到了书中讲述的真实情境之中,使人不寒而栗。仿佛那致命的亿万个病毒正穷凶极恶地带着满满的杀气跳穿书页,迎面扑来,而只是一次呼吸,就足以让这些恶魔钻入身体,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面对可怕的病毒,人类的脆弱也在书中尽显。人类多年的进化并不完善。无论是食用受感染的动物肉,还是通过性交传播,或是使用受感染的针头,甚至只是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人类都在不断地使自己暴露于毁灭性的疾病之中。病毒这种被称作为非生非死的简单的非细胞生命形态可以轻易地就给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种类以致命的打击。即使人类凭借智慧努力预防病毒的攻击,如穿上防护服,戴上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但这些防护也不是绝对可靠的方法。防护服破损,氧气耗尽,手套被注射器刺穿,人被好斗的猴子攻击的情况在书中时有发生。血液也成为人类脆弱的一个象征。虽然血液通常情况下的功能是为人类输送能量和营养,但一旦被感染,血液就变成了疾病的载体,接触一滴便可能意味着感染甚至死亡。

    勇气

    本书也展现了在病毒恐怖的威胁下人们敢于奋起抗争的勇气。艾萨克森医生就是一个例子,她克服了恐惧,摘下了自己的护具,为感染病毒的护士玛英嘉进行了面对面的治疗。南希·杰克斯上校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也是在深知病毒恐怖的情况下,近距离接触病毒源,以大无畏精神与病毒进行较量。带着医生、科研人员和军人的多重身份,她表现出了为了整个人类的命运可以牺牲自我的勇气。吉恩·约翰逊作为研究病毒的专家,对埃博拉病毒的厉害了如指掌,甚至恐惧到了反复做被感染的噩梦的地步。恐惧源于知识的累积,也促使了对病毒更进一步探索。为了寻找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的宿主,他曾亲自在非洲大陆四处寻找。总之,面对恐惧,仍然有这样一群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军人敢于牺牲,无畏面对。人类社会也是在这样一个面对恐惧,勇于挑战;

    面对困难,勇于克服的过程中不断向前的。也正是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展现出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这里的勇气在人类固有的脆弱和恐惧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可贵。人类的优点与弱点在这里交相呼应,谱写了人类与病毒斗争的感人诗篇。自然之力和人类的敬畏

    自然的力量也是贯穿于《血疫》整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虽然人类自诩是“地球的主人”,但普雷斯顿认为大自然拥有最终极的力量,甚至可以决定人类进化的进程。虽然像南希·杰克斯和吉恩·约翰逊这样的科学家们能够尽力去研究和了解丝状病毒,但所有的人类最终都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埃博拉病毒代表了自然之力最纯粹、最具破坏性的一面。无论人类科技如何发展,无论人类如何努力保护自己,埃博拉病毒总能找到感染的途径。埃博拉病毒甚至智慧地利用了人类的新科技,如高速公路、飞机等,以更快、更好的旅行方式使自己得以传播。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古老的、强大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它又十分微小,仅在显微镜下才可见其面貌。当它攻击人类免疫系统时,几乎是不可战胜的。雷斯顿灵长类动物检疫所的猴子,作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也证明了大自然的强大。强壮、敏捷、好斗的猴子们在与人类的每一个回合的较量中,从未甘居下风,这场较量堪称你死我活、血雨腥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亲临险恶的奇塔姆洞穴,近距离领略了大自然的力量。普雷斯顿感觉到了某种古老而强大的东西潜伏在洞穴深处。这种神秘的东西的存在被普雷斯顿视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阻挡的。

    病毒和细菌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三十多亿年,比较之下,仅有几百万年寿命的人类就像一个新生儿。凭借着自己的高智商和地球母亲的肥沃滋養,人类得以迅速茁壮成长。从最初的不谙世事到如今自封“大自然的主人”;

    从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到现在狂傲地高喊 “改造大自然、人定胜天”的口号,人类已经被科技文明的发展冲昏了头脑,在拼命地索取中把滋养我们的地球母亲糟蹋得面目全非。《血疫》用恐怖的病毒和血淋淋的例子试图唤起人类的觉醒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书中最后部分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叙述:“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也许生物圈并不喜欢容纳五十亿人类。也可能是一百年间人类的极度增殖突然产生了海量肉类,这些肉存在于生物圈的每个角落,面对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种生命体,很可能无法保护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过程的第一步。” 这段描述试图唤起我们对自己的重新认识,放弃自大的唯我独尊心态。也许大自然才是真正掌握着这个星球上所有生命生杀大权的终极主宰。或许,每次病毒最后的神秘消失正是它对人类一次次的宽容和警告,而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真的对人类失去耐心。而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和强大,正不断地推进着在我们无知而又膨胀的自负心态下对自然的征伐,而我们的好运究竟还能延续多久呢。人类也只不过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遵从大自然的定律。我们是时候放慢脚步,重新审视与大自然的关系,寻求和谐相处的方法,并永远要保持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