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公园一隅。 记者李永刚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1月6日讯(记者杨晓雨)它是武昌古城文化轴上一抹亮眼的绿色,它的荷花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佳句,它承包了不少武汉人的童年回忆……它是紫阳公园,位于武昌老城区,从1951年建园至今,已有70年历史。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园景观,满足市民游览和城市发展需求,2019年初,紫阳公园开启“大湖+”改造。历时两年,如今紫阳公园终于美颜初露,即将向市民开放。老园新生归来,到底有哪些不同?记者实地探访,带您一览前后变化。
园内长廊改造前。 (园方供图)
园内长廊改造后,视线更开阔了。 (园方供图)
【靓】
绿化整体提升
听说公园改造完成,王先生特地来公园采风。“美!真是美。”对改造后的公园,他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走进公园的初印象是,这里亮了,也靓了。公园改造方案的设计师陈亮也说:“用无人机俯瞰公园,一片郁郁葱葱,但实则不然。由于高大乔木过于密集,导致下层植物缺少阳光和雨水,长势欠佳,甚至不少地方都出现裸露。”
陈亮说,此次改造,他们对公园的绿化进行了整体提升。在保留原有长势良好的大树的前提下,先是移栽了部分过于密集的乔木和园中易染病虫害的枫杨,而后梳理中下层植物,开阔区域为疏林草地,重点部位点缀花境,通过一番“梳洗打扮”,公园疏密有致,颜值大增。
湖中岛改造前。 (园方供图)
湖中岛改造后。 (园方供图)
【清】
打造海绵公园
“水清了。”这是公园基建科科长黄歆最大的感受。
紫阳湖湖水与外界隔绝,为提升湖水的水质,紫阳湖“大湖+”工程建立了一套湖水自循环净化系统,即从紫阳湖引水,经湖心岛上的半地埋式环保设施净化后,汇入岛上的景观水池,再流回到紫阳湖中。
改造后的生态驳岸,也是对水质的一次物理过滤。以前的湖岸是“游泳池式”的垂直硬化,每逢暴雨,雨水裹着泥沙和污染物直接往湖里灌。现在,岸边的草坪、叠石、水生植物等,对雨水进行重重过滤,让流进湖里的水变清了。
北区湖岸改造前。 (园方供图)
北区湖岸改造后。 (园方供图)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公园还遵循“渗、蓄、净、用”原则,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系统。黄歆介绍,除了有承重要求的一级园路,整个公园都采用透水铺装,道路两侧还有隐形雨水沟,让雨水汇流进入位于湖东岸的一个400平方米的蓄水池,并通过净化后用于公园的绿化浇灌。
“经大致估算,海绵公园这项举措,每年可为公园节约用水1.6万吨,占公园全年用水量的70%以上。”黄歆说。
【便】
贴心细节方便市民
78岁的胡书忠是紫阳公园的“忠粉”。腿不能动后,他还是骑着代步车来紫阳公园。他说,逛了几十年,对紫阳公园有感情。“现在的公园,道路四通八达,无障碍通道让我哪里都能去,对行动不便的人来说,改造后的公园确实更方便了。”
这样贴心的小细节还有很多。例如公园进行了亮化提升,特别是沿湖道一圈全部亮起来了,方便市民夜间行走;湖边的路灯上,还设置有十几处报警系统,市民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按下报警按钮,直接与机房值班员联系……
园内的无障碍通道。 记者李永刚 摄
公园的管理也更便捷。通过引入一套大数据系统,公园变得更智慧了。不仅可以统计公园游客量、寻人,还能监测公园的环境、土壤、空气、温度等。“以前管理公园依据人为经验,现在什么时候给植物浇水,都由数据来说话。”黄歆说。在他看来,公园智慧系统不仅让公园的管理更直观、便捷,也更能保障游客游园安全。
湖边的报警求助系统。 记者李永刚 摄
【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