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天,山东省立医院附近一处出租屋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爱心厨房。每天来这里做饭的有货车司机、修理工等不同职业的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是白血病患儿家长。好心人的捐款维持着爱心厨房的运转,爱心厨房也给病房内特别困难的患者、家属提供着免费午餐。截至目前,这间爱心厨房共收到300多位爱心人士的捐助,约有150个家庭使用过该厨房,爱心效应也在逐步扩大。
患者家属正在做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许建立 摄
来济南为女儿治病,遭遇吃饭难题
2月5日中午12点,记者来到这家位于济南经五路纬六路口东北角二楼的爱心厨房。此时,李朋和四位病患家属正在房间的茶几上吃饭,一人拿着一个馒头,一盘黄瓜木耳炒鸡蛋,两盘蘑菇粉条。菜量不多,五个男人很快一吃而净。
爱心厨房发起人李朋说,这些菜是中午给病房送饭剩下的,怕浪费,就当了患儿家长们的午餐。这五个人的孩子有的在住院,有的则在家休息,等待着下一次的化疗。
爱心厨房布置得非常细心,甚至可以用“规范化”来形容,碗橱架、书橱、米面油、垃圾桶等物品的摆放位置均有标识。每天在这个仅有几平米的厨房里忙活的,基本都是患儿的爸爸,妈妈们则需要在病房里陪着孩子。
2017年3月,李朋的女儿确诊为白血病,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暂时渡过难关。设立爱心厨房的想法,是他带女儿从老家东平来济南看病时,在病友遭遇吃饭难的启发下萌发的。
去年6月,女儿在山东省立医院化疗期间,医生要求在饮食上必须特别注意,附近餐馆以及外卖快餐不能再吃了。李朋只好在医院附近花高价租房做饭。他发现,和他情况差不多的病人家属,都很难找到做饭的地方。他就给大家提供便利,也可以来做饭。后来他又重新租了房子,方便更多的病友。
一些病友得知“爱心厨房”的事情后,都被这份朴实的温暖打动,纷纷带着食材加入进来,也陆续有好心人捐款。
李朋给记者看了一份捐款名单。“1月24日,有人给我们捐了一万元,这是爱心厨房创办以来收到的最大的一笔捐款,一下子让人看到了运转下去的希望。”李朋说。
李朋心中明白,爱心厨房之所以能撑到今天,是社会爱心人士、病患家属共同努力的结果。
患者家属正在爱心厨房盛饭。 受访者供图
月均开支五千多元,每顿饭都有明细账
2月5日,厨房值班表显示是病患家属黄佩军值班。上午9点,黄佩军来到位于经三路的一家蔬菜店,店老板李志熟练地拿出“爱心厨房专用账簿”,一一记录下黄佩军购买的食材。
对于爱心厨房,李志早已不陌生了,他和这些病人家属也成了熟人,每次有爱心厨房的人来买菜,他都挑选质优价廉的蔬菜并给出最低价。“肉17.6元、木耳10元、黄瓜14.6元、胡萝卜4.4元、蘑菇9.2元、馒头4元,共计59.8元。”李志记好后,黄佩军在账簿上签字确认。
回到爱心厨房,黄佩军便忙活着洗菜、择菜。10点左右,他开始炒菜做饭,并喊来另外一名病患家属一起将做好的饭菜盛放到11个餐盒中。11点左右,黄佩军拎着装满餐盒的袋子来到省立医院血液科病房,按照“老规矩”把饭放到病房走廊大厅的桌子上,等待着病人家属来取。
至于每天的花费,记者统计了爱心厨房在蔬菜店的记账,从1月13日至今,共消费1088元,全部用于购买食材。李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房租每月1450元,水、电、燃气费每月1000元左右,买蔬菜、食用油、面条等费用约2000元左右,再加上有时会给困难病友送些急用品,每月开支5000余元。
“平均每天十五份左右免费午餐,送给那些家里情况实在困难的,或者经常来这里帮忙的。”李朋说。
去年九月,爱心厨房曾遭遇过一次“危机”。李朋形容说,当时钱款紧张,基本是人家送啥就吃啥。
对于现在的情况,李朋表示“好多了”。他介绍说,“现在有一个二百多人的群,都是爱心人士,一直关注着我们这个厨房。我们会把爱心人士的捐助公示给大家,告诉大家每一笔钱都用在了哪里。”
共享爱心厨房,济南至少有四家
记者了解到,像爱心厨房这样的“共享厨房”,在济南至少还有三家,不过他们是由大病筹款平台机构运营。曾有机构想“收购”李朋的爱心厨房,不过被病房里的家属们拒绝了。
2月1日中午,记者来到齐鲁医院附近一间位于8楼的公寓,这里也是病友们的爱心厨房。
推开门,恰逢屋内李盛正在给孩子熬粥。李盛家是枣庄驿城区农村的,去年12月15日,老李三岁的二娃从枣庄的一家医院转院至齐鲁医院血液科,被确诊为白血病。
这间“共享厨房”其实是一间公寓改造的,屋内摆设不多,除了一张可供休息的沙发,其他都是与做饭有关的物件。十二个格子的储物柜和四层高的储物架永远是满满的。
老李告诉厨房里的志愿者,这几天估计邻床的小张是不会来了,因为小张孩子的病情遇到点意外情况,病情加剧到“高危”了,现在小张是一口饭也吃不下去。志愿者说,陪床家长来这里做饭的次数,能看出病房的情况,这个厨房也是病房的“晴雨表”。
与李朋爱心厨房不同的是,这处“共享厨房”主要是个人自主做饭。记者数了数,总共有26家的物品。虽然屋内东西多,但谁家的东西却分得很清楚。老李指着储物架上的红豆、红薯、粉条、菜花、一小桶花生油说,“这些是我们家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许建立 实习生 夏铭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