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云 团
一、定义:
在热带地区卫星云图上经常出现的直径达4个纬距以上的白色密蔽云区,称为云团。伴有大风暴雨。许多热带天气系统如热带辐合带,热带风暴等都是由热带云团组成或发展起来的。
由于热带低层大气的温度很高且很潮湿,所以热带地区中下层的大气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有利于对流的发展。热带的对流云系很旺盛,成千成百个巨大的积雨云经常聚集在一起,组成了热带特有的云团。强烈的热带天气系统如台风等的发生和发展,都和这种云团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二、活动:
7-9月活动频繁:40个云团/月,大部分在1-2天消失,维持3天以上的云团往往发展成为台风。
三、种类:
㈠ 尺度较小的“爆米花状”云团:
云取宽度小于一个纬距,包含10个积雨云群。夏季青藏高原、南美洲热带地区,日变化明显,午后发展,夜晚消失。
㈡ 一般云团(一般4*4纬距):
出现在ITCZ中,水平范围在2-12个纬距。一个云团由许多积雨云胞组成,顶部常有卷云幡,是热带气旋、东风波和台风的主要来源。
㈢ 季风云团:
6-9月间出现在东南亚及邻近海上,随季风的 推进,云团呈爆发性的向北发展。南北宽度由几个纬距到10个纬距。东西长可达20-40个经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云团。它与西南季风活动的关系密切,故称为季风云团。季风云团常可造成暴雨天气。
四.结构:中小型对流云系组成
㈠ 中型对流云系(活跃的深对流云胞):
10-100km,生命史是几个小时至一天。
垂直结构分为:流入层、对流层和流出层
㈡ 小型对流云系(孤立的对流云胞)4- 10km,生命史是三十分钟至几个小时。
三、台风的移动及其预报
㈠基本路径四条路径
西移路径西北移路径
转向路径异常路径
热带气旋生成后的移动路径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副高)外围气流影响,所以副高的位置和范围基本上决定了热带气旋的路径,其移动路径大约可分为:
1、西进型
热带气旋在菲律宾以东形成后,向西移动,并逐渐稍为偏北。于不同纬度生成的热带气旋所经过的地区不一。纬度较低时会穿越菲律宾后进入南中国海,最后在中国广东、海南,或越南登陆。纬度较高时可以经过巴士海峡,影响台湾,然后在中国广东、福建登陆。由于冬、春两季,副高位处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台风生成纬度较低,路径亦会偏南,一般只在北纬16度以南进入南中国海,最后在越南登陆,间中亦影响泰国,甚至进入孟加拉湾,例如1989年的台风盖伊。
2、西北型
路径和西行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台风可以穿越台湾或穿越巴士海峡、之后在中国广东及福建沿岸登陆;亦可能经过琉球群岛,在中国浙江、江苏一带沿海登陆。这种路径的台风多数出现于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间。
3、转向型
热带气旋在菲律宾以东或关岛附近形成后,先向西北偏西移动,至北纬15至30度附近转向西北,最后转向北和东北,成一抛物线。在11月至5月,多数转向型热带气旋在东经130度以东的太平洋上转向北,较少登陆东亚陆地,主要影响太平洋上的岛屿。6月和10至11月的转向型热带气旋亦多数在海上转向。7至8月的热带气旋在较北、较西的地方转向,途径可以影响台湾、东海或中国东部沿岸浙江、江苏等地,转向后可以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4、异常路径
部份热带气旋因外围引导气流不明,或受另一热带气旋影响(如藤原效应),路径出现打转、停滞等。
㈡影响台风移动的因子
(这部分内容涉及太多公式,难以理解,故本人只列举一些定性结论)
1、据统计,在西北太平洋上,在15N以北地区,6~11月,一般来说台风移动方向和700hPa及500hPa面上的地砖气流比较一致。在10N以南地区,台风移动方向则与300hPa或200hPa地转流场比较一致。
2、台风的内力实质上是当考虑台风为圆形,风速呈对称分布时,所在纬度愈低,由于台风内北部空气所受的地转偏向力大雨南部而造成的。所以台风的范围越大,强度越强,内力也越大。内力总效应是指向北稍偏西。
3、地面天气系统台风受整层平均气流的控制,沿整层平均气流方向,以整层平均气流的速率运动。
4、台风在东风带移动时,常常偏向高压一侧,其移动速度约等于500hPa地转风风速的82%;台风在东风带移动时,常常偏向低压一侧,其移动速度约等于500hPa地转风风速的110%
4、内力越强,移向和操纵气流缴交越大,反之越小。当台风正面登陆东南沿海是,由于台风强度突然减弱,常引起台风路径突然左偏。
台风的非定常运动
严格说来,只要都是非定常运动,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小,而近似视为定常运动而已。然而 ,在有的时间,有些场合确实存在着台风移动的突变,此时如果还是一成不变的用引导气流来预报台风的移动,就会失败。
如何把握台风的非定常运动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可以说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从很多实例分析中可以概括出容易出现明显非定常运动的场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