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示意图是地理板图中的常见形式。
广义的示意图涵盖了所有的地理板图形式。这是重点介绍的是教科书中没有的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原创的示意图,主要以辅助知识讲解和延伸拓展为原则,在重难点突破上起到以巧破千斤,一图胜万言的教学效果。
示意图的绘制需要教师有极熟练的手绘技巧,高度提炼知识容量关键点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在板图气氛中散发出的妙趣横生的亲和力。
成功的示意图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再度升华,适用对象不仅仅在学生群体,更能为教师群体提供备教参考。
小编多年从事地理示意图的创作,灵感来源均出自课堂一线实践,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摸索中感受到极大的板图乐趣。今天就和大家系统的聊一聊地理示意图绘制的方法和意义。希望能给板图爱好者有所启发。本文详尽内容已在7月9日晚匠心地理训练营的讲座课上有文档整理。索取所有文档内容的朋友可以加入八月份第二期训练营手绘课。戳下图报名通道,让你的暑期获得满满的能量。
示意图类型1
地理原理阐释示意图
以非洲大陆赤道一线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气候类型分布差异为例。
示意图类型2
地理现象过程示意图
以河流袭夺过程为例。
示意图类型3
地理难点简化示意图
以积云在不同纬度的对流高度为例。
或许我们只看到了上述示意图成图后的复杂性而心生怯步,其实再复杂的示意图都是一步一步由简易入笔开始的。所以对绘制示意图的一般要求中,我们首先可从简易用笔,让作图具有可行性。
一组关于水循环示意图的作图过程了解一下。是不是也有一种手到擒来的感觉?
示意图的绘制不是艺术创作,突出地理要素、彰显学科典型性是示意图必须遵循的原则。
以堰塞湖形成的机制为例,呈现出来的决不是山水风景画,而是植入了地理成因的关键要素,才使示意更有主题性。
示意图是随着课程讲解的步骤而设计的。每一笔都要交待一个完整的地理过程。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组合,并符合其过程的逻辑性。
以下以秘鲁渔场的成因为例示意各种要素前后有序介入的过程。
示意图不是简单的思维导图,也不是课本中常见示意图的复述。更多的是当教师面对某种地理现象时的即兴创作。
由于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阐释清楚原理规律或过程,必须调动形象直观的手绘技法,体现其示意图的趣味性。这一点,相信不会有哪一个学生不满心欢喜的。
关于为什么积云对流上升后会有对流下沉而产生间隔团块状,不如让喷泉来示意一下这一状态。或许这就是最好的表达效果了。
地理示意图的表现方法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并没有固定的格式。这里仅介绍几种常见方法。
导图法不失为一种最便捷的示意方式。它实质上是把以文字为主的思维导图具像化,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
下面这幅示意图在阐述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时所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标题本身,大家不妨研究一下,一图胜千言嘛。
建模法将复杂的地理事象模型化。在原型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让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在静态中体现可预见性的动态变化。
比如 椅式冰斗造型,可以把冰斗的解释简化。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坍为岩屑,并在重力作用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雪斑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冰后,冰川对底床的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刨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
类比法的示意是将同类异质或同质异类的地理事物进行排列式对比,从而达到分析辨析的示意效果。此法能极好的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
比如,上图示意同等强度的降水在不同坡面上的流速变化;不同强度的降水在同等坡面和不同下垫面的下渗状态。示意对比效果明显,学生很难产生认知误区。
直观法更是常见的示意方式。往往以借喻载体的方式介入。直观法的“直”不是直接表达的意思,反而是在不便直接表达的情况下“曲线”表达的殊途同归法。
比如各种水系形状的表达法可以叶脉为喻,居然巧妙达到了“一叶知秋”的效果。
有图变图
以贺兰山东麓冲积扇为例,可将不同坡面和流水状态下冲积扇面积、土层厚度得以变化示意,让原图信息具体化。
无图编图
内挖式施工方案的描述如果编成示意图表达,就能了解土石方最终的归宿和港口变深的原因。
以图说理
喝一碗蛋汤即可解释秘鲁渔场成因:汤碗盛蛋汤,汤烫,必先以嘴吹之。则吹之如离岸风,碗底蛋花必上泛,宛若上升流。上升流携海底营养盐类于海面,繁殖大量浮游生物而成饵料,故有渔场。
一碗汤怎么能喝出五个地理原理的味道来?
一碗蛋汤捧在手,
热气腾腾似蒸发,
汤气凝结如降水。
汤太烫了肿么办?
小嘴一吹离岸风,
蛋花泛上补偿流,
酷似秘鲁大渔场。
仔细观察:
汤碗上空飘蒸汽,
蛋汤上面浮香油,
香油下面是汤水,
——三种物质比重不同,正是背斜构造中自上而下天然气、石油、水的顺序。
投图取巧
源自投机取巧。若解释洋流的流向和水温线的凸向为什么一致,就可以让一只大白鹅上场了。前题是你得先会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再如天山季节牧场的变化,与其解释气温变化,不如直接示意一片的森林带上下的“天壤之别”。
示意图既然是最常见的地理板图,为什么有些老师依然“敬而远之”呢?原因不外乎:
1.认为示意图如画,手上没有美术功底,难以表达。
2.示意图成图复杂,一堂课要花费的时间太多,不值得。
解释一下:
一是示意图是简图,不是美术绘画。复杂事物画不出来可简略或省略,甚至可以用自己习惯的表现形象,正所谓每个老师的心中都有一个板图的小宇宙。
二是板图成图并非一步完成,老师板图下手的每一笔都是示意的过程,时间一丁点儿也不会浪费,反而更高度浓缩集中。
以下以《菊花开满山》为示意图板图案例,说明一幅示意图出炉时的分步过程。
材料是一组地理事物联系图,需要转换为地理示意图。
点开上面的链接,有爆开的黄山菊花如何板图。
发表评论